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刻奇”一词源于德国慕尼黑方言Kitschen,原义是“涂抹”。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对“刻奇”进行了重新地解读,他赋予了“刻奇”新的含义:泛指具有典型的群体性虚假的感动与自我感动心理特征的社会现象。经过昆德拉重新解读之后,迅速刮起一轮热潮,人们不断用“刻奇”这一概念去界定、划分和批判与解读众多的社会现象。当然,这其中有不少是对“刻奇”一词地误解与乱用,但更多的是“刻奇”一词延伸的含义和典型特征在当前社会中的显现与凸显。作为一种社会性现象,“刻奇现象”切实的学校教育发生联系,日益在学校教育凸显出。因其具有群体煽动性和强迫性,给学生、教师、学校感动教育、崇高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虚伪感动、嘲笑感动、拒绝感动;虚假崇高、荒诞崇高、躲避崇高成了学校教育中的常态,成了学校教育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刻奇现象”背景下,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感动教育与崇高教育,超越“刻奇现象”是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笔者认为,一方面,要重申感动及感动教育、崇高及崇高教育的正确理念,为感动教育和崇高教育正名;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刻奇现象”,理直气壮地开展感动教育和崇高教育,在感动教育和崇高教育中介入价值引导与价值关涉,并结合学校公共生活的拓展,来实现对“刻奇现象”的超越,促进感动教育和崇高的升华,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论文第一章是序言部分,主要是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缘起及研究背景,从刻奇一词的词源及其演变,及由此而带来的“刻奇现象”现象及其对学校感动教育和崇高教育造成了影响做了阐释,通过文献法和哲学思辨法对和论文研究相关的概念作了界定,对研究的核心主题作了文献综述等。论文第二章是主要阐述了“刻奇现象”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及其对学校教育教学、学生产生的影响。第三章对学校教育“刻奇现象”的给学校感动教育带来的困境进行具体的分析。第四章对学校教育“刻奇现象”给学校崇高教育带来的困境进行具体分析。第第五章是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的对策。最后是论文的结语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