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置引流管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一种治疗措施,但拔管后伤口愈合不良的现象屡见不鲜,不仅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其经济负担,同时也让患者痛苦笃重,明显降低了生活质量。目前对于引流管拔除后伤口愈合不良的高危因素尚未明确,如何制定适用于该类人群的针对性预见性干预策略尚未见报道,因此,亟待进行相关研究与探索。本研究旨在探索相关因素及预见性干预策略,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1.胸腹腔引流管拔除后伤口愈合不良的高危因素分析;2.腹腔引流管拔除后预见性干预方案的制定与效果检验。研究目的1、探讨胸腹腔引流管拔除后伤口愈合不良的高危因素。2、针对其高危因素建立“腹腔引流管拔除后伤口愈合不良预见性干预方案”。3、检验该方案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1、通过理论研究、文献回顾、专家咨询等方法拟定影响因素。2、采用方便取样法调查苏州市某三甲医院300例胸腹腔手术后置引流管患者拔管后伤口愈合情况,采用提问、体检并结合查阅病例的方式完成影响因素的收集。结合SPSS18.0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拔管后伤口愈合不良的高危因素。3、根据调查结果中分析的高危因素初步拟定“预见性干预方案”,经过专家小组讨论确定干预方案。4、采用方便取样选取2013年6月到2013年9月100例腹腔手术后置引流管患者,按照研究对象参与本研究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5、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程序为;①常规健康教育,置引流管术后常规向患者口头介绍相关注意事项。②使用纱布作为换药敷料。③符合拔管指征患者,嘱患者放松后予以拔除。④出院时进行常规出院健康教育,嘱患者定期复查,随诊。6、干预组护理措施:实施预见性干预方案,具体措施如下;①根据第一部分调查结果拟定“胸腹腔引流管护理健康教育手册”并经过专家小组讨论,两轮修改后制定。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并进行一对一讲解和个体化指导。②使用吸收性好的自粘性敷料换药、③拔拔除引流管前用注射器抽取引流液后拔除。④出院患者除常规出院健康教育外,还进行跟踪随访至伤口愈合。7、评价指标;患者拔管后伤口愈合不良发生率、愈合级别及愈合时间研究结果1、300例胸腹腔手术后置引流管病例中有56例(19%)发生拔管后伤口愈合不良。单因素分析中15个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中有5个因素进入多因素回归模型,分别为置管时渗液持续时间(OR=61.900)、血清白蛋白(OR=46.074)、有无非计划拔管(OR=42.446)、出院是否带管(OR=20.073)、置管时渗液量(OR=2.694)2、两组患者在拔管后伤口愈合不良率、程度无显著差异,但愈合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患者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研究结论1、提示外科护士应高度关注置管期间渗液量多、持续时间长、非计划拔管、血清白蛋白低于正常值、带管出院的患者,其发生拔管后伤口愈合不良的风险较高。2、预见性护理干预方案可缩短腹腔引流管拔除后伤口愈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