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的儿童世界——基于大班幼儿主题画的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leng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世界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一切从成人的视角试图解析儿童世界的努力,实际上是一种以主观的“应然”状态代替客观的“实然”状态的强迫。现实中,在“成人的视角”指导下的教育行为不仅加深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鸿沟,还无可避免的对儿童身心成长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因此,认识儿童、理解儿童变得尤为重要。然而,一方面,由于儿童身心发展有待完善,其语言以及思维等机制受限,不能向成人完整表达其内心图式;另一方面,在时代变迁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儿童的自我意识不断凸显,呈现出多样性与特殊性。至此,理解儿童便成为了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我不了解我的孩子”、“我不了解我的学生”逐渐成为了家长和教师教育“失位”与“错位”的常见理由。而绘画蕴含着儿童最自由、最真实的情感表达,通过绘画,有助于成人揭开儿童世界的“神秘面纱”,将那五彩缤纷的世界拥入怀抱。不幸的是,在实际绘画中,人们更多的是用“像不像”来评价儿童的绘画作品,实质上是表达技巧僭越了表达内容的地位,变相地剥夺了“成人世界”走向“儿童世界”的这一重要路径,使得“儿童世界”变得愈加孤离。因此,更多地关注儿童作品的内容以走进儿童世界成为了本研究的主题。  本研究属于质的研究。主要以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和作品分析法作为收集资料的方法。首先,通过文献法,梳理并找出支撑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确立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及其分析框架;其次,进入研究现场,运用观察、访谈、作品收集法等方法,对儿童的语言及其作品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收集;再次,分析儿童绘画的内容及其所展示的特征;最后,概括儿童世界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通过收集与分析材料发现,第一,儿童与自然的关系上,儿童主题画中“自然”是不完整的;儿童主题画中“自然”是拟人的;儿童主题画中“自然”是自由的;儿童主题画中“自然”是五彩缤纷的。第二,儿童与他人的关系上,儿童主题画中“父母”的具体特点有:形象高大、穿着时尚、笑脸常开以及“陪”我一起玩。儿童主题画中“同伴”具体特点有:和“我”一样高;“和”我一起玩;男女有别。儿童主题画中“教师”具体特点有:外表漂亮、多才多艺;所处位置中心化;“教”我玩游戏。第三,儿童与自我的关系上,儿童主题画中“教师”具体特点有:物质自我初步形成;性别角色的产生;对身体能力可进行独立自我评价;对身体能力的自我评价以他人为参照物;认知能力自我评价较高;更关注“重要他人”对自己认知能力的评价。第四,儿童与生命的关系上,儿童主题画中“生命”的具体特点有:“死”是可以重新生长的;“死”是和“黑夜”相关;死”伴随着伤心、流泪;“死”意味着一系列仪式。  本研究通过综合与归纳相应地得出以下结论:  (1)儿童世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儿童世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  (3)儿童世界是一个主动的系统;  (4)儿童世界通过“务虚”达到“求美”。  为此,概览本研究的基本过程与结果、结论,可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提出相应对策,“微观”的建议主要针对“儿童世界”在儿童和“自然”、“他人”、“自身”以及“生命”层面所呈现的具体特点,“宏观”建议主要是立足于从整体着眼而总结的“儿童世界”的基本特征以及本研究的总体过程而生发的教育启示。微观上:让儿童生活回归自然;发挥幼儿生活中“重要他人”的作用;尊重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宏观上,从儿童绘画、儿童的视角以及儿童观三大层面提出建议。具体包括:让绘画成为儿童表达自我、实现自我的重要工具;立足于“儿童的视角”,合理运用儿童视角诠释儿童世界;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其他文献
本研究借助研究者所在学校正在开发的德育校本课程,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梳理了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厘清了相关概念,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以明晰研究主题,奠定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