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胃癌的发病呈下降的趋势,但它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资料表明世界近三分之二的胃癌病例在发展中国家,其中我国约占38%。在中国,胃癌死亡率一直居恶性肿瘤死亡的第一位。江苏省是全国胃癌相对高发区之一,胃癌死亡率为33.32/10万,严重危害着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本课题以江苏省金坛市和淮安市楚州区两个胃癌的相对高发区为研究现场,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影响胃癌发生的遗传和环境因素,为指导高危人群的防治实践提供依据。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慢性胃炎史(OR=2.312)、胃溃疡史(OR=2.855)和胃癌家族史(OR=2.393)是胃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常生闷气等精神因素可以增加患胃癌的危险,OR值为1.693。在饮食因素中,长期饮食不规律(OR=2.137)和常吃干硬的食物(OR=1.736)增加患胃癌的风险;而每天饮茶则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生(OR=0.629)。本研究还发现在具有遗传背景的前提下,慢性胃炎史、胃溃疡史、平时饮食不规律、不常饮茶以及常生闷气等因素对胃癌的影响均比单独作用时增强。 E-钙粘附素(E-cadherin)是钙粘附素家族中一个重要成员,主要分布在上皮组织,促进上皮细胞间的相互粘附,维持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和极性,具有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E-钙粘附素基因(CDH1)突变与家族性胃癌的发生相关。本研究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探讨在CDH1基因启动子区转录起始-160位点(C→A)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结果显示CDH1各基因型在胃癌病例组中的分布分别为CC型(57.8%)、CA型(36.4%)、AA型(5.8%),与对照组各型分布CC型(58.2%)、CA型(34.9%)、AA型(6.9%)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87)。分别按性别、年龄、地区、吸烟、饮酒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家族史等因素进行分层分析,也没有得出显著性结论。本研究同时显示我国南方汉族人群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主要以 CC纯合子型为主O8.20),其次是CA杂合子型O4.9%),AA纯合子型的频率最低的.9%入 其分布与欧洲人群接近;日本人群的CC型频率最高,占到研究总体的69.4%,AA型的频率仅占3.4%,低于其它人群;中国台湾人群CC型的频率K2.30)略低于CA杂合子型O8刀%肝 这与其它人群的分布不同。 O‘一甲基乌噪吟是由烷基化合物诱导产生的重要的 DNA突变前损伤产物,在突变的发生和肿瘤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O\甲基鸟呼吟一DNA甲基转移酶(MGMT)是一种重要的 DNA修复酶,能有效修复 DNA分子鸟噪吟 O‘位上的烷基化损伤,从而防止烷化剂诱导的致癌作用。研究发现在MGMT基因上存在多个单核苦酸多态性O NPNPS),可能影响MGMT的活性,从而影响个体对肿瘤的易感性。本研究运用多聚酶链反应了个性片段长度多态性(*C*y Ln技术;在江苏省汉族人群中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一对照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探讨 MGMT基因第 3外显子上的两个多态性改变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结果显示MGMTLeu53Leu各基因型在胃癌病例组中的分布分别为CC型产5.5O)、CT型O.4O)、TT型o.l0),与对照组各型分布CC型O刀.8%XCT型04.6%XTT型厂.6%X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护一0.68)。MGMl Leu84Phe各基因型在胃癌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情况与 MGMTLeu53Leu基因型水似,MGMT Leu84Phe CC、CT和TT基因型的在病例组的频率分另IJ为74.80、23.30和l.9O,在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别为 74.lo、23.60和 2.3O,两级差异无显著性;分分J按性别、年龄、地区、吸烟、饮酒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家族史等因素进行分层分析,也没有发现这两个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已有的文献表明 Leu84Phe在不同种族之间都以 CC基因型为主,频率在 64习0%之间,T等位基因的检出率都在 400vX下;亚洲人群 T等位基因的检出率略低于欧洲人群,高力。索人群中T等位基因的频率高达36%;Leu53Leu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与欧洲人群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