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的对象是当代中国城市中以“千城一面”为代表的文化个性缺失现象,重点从城市审美现代性的角度分析问题的原因和现状特点,并创造性地提出对城市建筑与艺术文化创新有积极意义的自觉误读理论。论文的特点是跨学科地进行理论研究和问题剖析,涵盖了语言文学、美学、哲学、社会学、建筑、艺术、设计等多学科和领域,对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论文提出的自觉误读理论,既是思考方式也是创作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除了对艺术创作过程具有指导作用外,还促进我们从新的角度认识城市文化现象和有关理论。作者认为当前的中国社会处于一个误读的时代,误读是无处不在的生活常态。误读作为来自语言文学的概念,本意是“读错”、“理解错”,但本论文对此进行了扬弃,突出了误读的积极意义,把误读提升到了认识和创作手段的高度。仅有误读是不够的,论文创造性地把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文化自觉与误读进行了有机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自觉误读论。自觉误读论的关键之处在于对原型进行主动地误读并且创造模糊性、多义性的误读成果,而整个过程是由“自觉”操控的。现代性在中国的植入过程本身就是误读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中不乏自觉误读的现代性事件。自觉误读在当代城市中对于精英与大众文化、激进与保守文化两对文化具有弥合与催化的作用。现代社会的审美现代性特征是纷繁复杂的,本论文采用关键词法,从众多社会审美心理特点中抽取具有代表性和关联性的四个范畴,分别是“乡愁”、“日常生活”、“复制”、“距离”,这四个范畴之间并非孤立,而是相互穿插、呼应,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它们基本涵盖了城市中产阶层审美文化的全貌,通过对它们的深入分析,我们能够对当下的城市文化状况有清晰的认识,并对自觉误读在城市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有所了解。城市审美文化决定了城市建筑和公共艺术等物质文化形象的塑造,因此在研究建筑与城市文化现象时,不能局限于单纯对方法论的探究,而应关注人的因素。只有在对现实有深刻理解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运用自觉误读来构建良性的城市文化形态,才能把人们的审美取向引导到面向未来并具有本国特色的轨道上来,才能捍卫差异、抵制文化霸权。本论文重视自觉误读的应用,在其范畴下归纳了碎片化误读、符号化误读以及仿像等三种误读方法,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碎片化误读是针对“乡愁”——由于都市快节奏和碎片化生存状态导致的归属感丧失——而提出的,其核心是选取“小中见大”的碎片化符号,通过误读处理来修复心灵的碎片,使人获得归属的满足感。符号化误读在建筑设计中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它与后现代主义诸派别有很多相似性,但在有意创造模糊性的误读形象上自己的独到之处。模糊性的存在既符合现代社会“唯一的确定就是不确定”的特征,也为将来预留了更多的可能性。很多建筑大师的作品都能看到符号化误读的影子。仿像是一种在建筑领域创造虚拟现实的设计手法,是从复制和仿拟现象中总结出来的,它带有前瞻性和未来指向性,契合的是当代都市人的虚拟生存方式。自觉误读具有强烈的原创性,因而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积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点燃”作用,有助于产业化的推进和城市文化特色的重塑。自觉误读还是一种吸收外来文化和自身传统的有益成分为今天所用的工具,是弱势文化对抗强势文化并谋求文化复兴与发展的有利武器,‘对于建筑、雕塑、景观、环境艺术以及艺术创作、设计等领域都有积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