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中国学生双重文化认同建构探究

来源 :西安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37599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有的关于文化认同的实证研究指出了诸多问题,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人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行为。所存在问题的重要性表明,“文化认同”应该成为旅居个人以及管理旅居者跨文化转变的人员/机构等最优先关注的方面。在国内学界,就所有的旅居群体研究而言,关于中国留学生文化认同的文献还比较稀缺。此外,考虑到中美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中国留美学生的文化认同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考察人口因素和情景因素来探讨该群体双文化认同的构建情况。
  本研究采用定量方法,通过对72名参与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第一手数据。在问卷中,区分了五个文化认同取向:冲突型、单一型、混合型、互补型、和交替型。通过SPSS软件的多元回归分析,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在美停留时间、社会交往频率、永久居留意愿、学术平均绩点是影响该群体双文化认同构建的五个关键因素。具体的相关性总结如下:首先,互补,混合和交替认同取向与在美国的居住时间,教育水平和GPA之间存在正相关。其次,永久居留在美国的意图与冲突和单一文化认同取向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互补型则呈负相关。第三,社会交往频率与单一文化认同取向呈显著正相关。
  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深入讨论了本次研究结果对理解(跨)文化认同构建的启示,并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凭借第二部作品《灿烂千阳》从美国文坛新星一跃成为国际上家喻户晓的成熟作家。该作品讲述了战火纷争中两名阿富汗女性带着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忍受同一暴戾丈夫,从水火不容走向相濡以沫的故事。胡塞尼在这部作品中融入了浓重的女性色彩,体现了阿富汗女性在当下伦理环境中的生存和精神状态,以及对女性命运的关怀。  国内外对于这部作品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女性形象、写作手法以及文化等层面,以女性
弗吉尼亚·伍尔夫和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作为二十世纪早期著名的英国作家,他们亲身经历了现实世界的巨变对人类生存以及生活产生的影响,这在他们小说里的家庭空间也或多或少有所反映。伍尔夫在小说中对精神的关注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劳伦斯的小说中则更多反映的是工业化社会进行过程中人逐渐堕落为机器的这一事实对人的精神的压抑。本文将从家庭书写角度分析研究此两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到灯塔去》和《儿子与情人》,将家庭
作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艾丽丝·门罗不断书写着“门罗小镇”中的家庭生活和人际交往场景,深化了对伦理主题的关注。短篇小说集《好女人的爱情》出版于1998年,是一部集中反映家庭成员间伦理问题的小说集。其中,《孩子们留下》和《富得流油》讨论了扭曲的夫妻关系,《我妈的梦》和《唯余收割者》呈现着疏远的亲子关系,四部小说都描绘出家庭成员在伦理关系中普遍面临的伦理困境,表现门罗对人的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  根据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