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虽然抗肿瘤坏死因子-α治疗不是一线治疗方案,但是它具有维持病情缓解、促进粘膜愈合、改善生活质量等优势。目前已经用于临床治疗的抗肿瘤坏死因子-α制剂有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赛妥珠单抗、戈利木单抗等。由于生物制剂治疗可显著抑制自身免疫系统,存在着增加肺结核复发或者进展的风险,也可引起其他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恶性肿瘤、皮肤病以及药物引起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和脱髓鞘疾病的风险。这项研究的目的在于对过去和近几年IBD患者在抗肿瘤坏死因子-α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潜伏性结核感染的发病率予进行调查并分析。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和BMJBestPractice,Google scholar,Annals Gastroenterology,JCCjournal等数据库中已发表的或未发表的抗肿瘤坏死因子α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所有英文文献,检索起止时间为2003-2015。检索关键词为与英夫力昔相关的词语“infliximab,”immunogenicity,”“humananti-chimeric antibodies(HACAs),”“ulcerative colitis,”“Crohn's disease,”“Tuberculosis; Latent Tuberculosis;”“Anti TNF-α agents”。并设定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分析,我们设计了一个随机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来评估结果变量顺序的变化。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对OR值和异质性进行分析,如果P<0.05,则说明异质性是显著的,并绘制漏斗图评定有无发表偏倚。 结果:我们检索了923篇引文和16篇包括完整的文章和摘要的文献用于Meta分析,对于选中的12篇文献中分析了抗TNF-α治疗中抗结核治疗患者与未抗结核治疗患者中新发结核感染和结核复发的风险,因存在异质性使用了固定效应模型(I2:47.6%)。合并估计95% CI=7.83(4.44,13.79),P=<0.033显示对于存在结核潜伏感染阳性的患者予以预防性抗结核治疗后复发率降低的研究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而且在抗TNFα治疗中潜伏结核感染测试阴性患者发展成为结核可能性较低。结核感染的发病率也许根据结核病流行区域的不同存在着差异,在抗TNF-α治疗前存在潜伏结核感染的研究中,我们从16篇文献中剔除了2个研究(因其不符合纳入标准中对于潜伏性结核感染的计算结果)。余14篇研究中均存在显著的潜伏性结核感染,整体综合评估95%CI:0.14(0.11,0.18),P<0.05,显示研究中的IBD患者在抗肿瘤坏死因子-α治疗前就存在着不同数目的潜伏性结核感染。在所有研究中结核感染(复发或新发)进行了测量,并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异质性分析。在抗TNF-α治疗后出现潜伏性结核感染的研究中,16项研究分别显示结核复发率显著的减少,整体综合评估95% CI:0.02(0.01~0.02,P<0.05说明研究结果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绘制漏斗图评定并通过进行Begg's和Egger's检验显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对于不对称的漏斗图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显示分析结果是稳定的。 结论:尽管抗肿瘤坏死因子-α治疗非常有效,但是增加了潜伏性结核感染风险。在抗TNF-α治疗前,筛查潜伏性结核感染及预防性治疗可减少潜伏性结核转化为结核感染。所以,临床医生应该在使用生物制剂之前意识到治疗可能存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