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人食管癌TE13细胞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将RIZ1真核表达质粒转染人食管癌TE13细胞裸鼠移植瘤,探讨RIZ1真核表达质粒对人食管癌TE13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1、细胞培养常规方法复苏人食管癌TE13细胞株,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常规传代。细胞培养时间及数量达到实验要求时,进行细胞收取及细胞计数。2、建立人食管癌TE13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及实验分组干预BALB/c裸鼠在SPF级动物饲养室饲养观察三天后,裸鼠一般状况良好,于第四日将收集好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食管癌TE13细胞由同一人于裸鼠同一部位(右侧腋窝)进行接种。接种后观察裸鼠一般状况及肿瘤生长情况。当裸鼠肿瘤平均直径约为0.5cm时(注射细胞悬液后第15天),舍去移植瘤体积最大和最小的两只裸鼠,将剩余裸鼠用随机数字法分成3组,每组5只。具体分组如下:①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100μ1/次;②空质粒组:脂质体20μ1+空质粒20μg,用DMEM培养基调整液体总量至100μ l/次;③pcDNA3.1(+)/RIZ1实验组;脂质体20u1+RIZ1真核表达质粒20μg,用DMEM培养基调整液体总量至100μ1/次。三组均采用瘤内多点注射,隔两天1次,共5次。3、应用RT-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RIZ1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处死裸鼠后,提取裸鼠移植瘤组织中的RNA,逆转录合成cDNA。应用RIZ1引物进行半定量PCR反应以扩增出基因组的RIZ1以及GAPDH,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提取裸鼠肿瘤组织中蛋白,利用Western blot技术对提取的样品电泳、转膜、封闭、免疫反应后,用化学发光试剂盒显色、照相。4、人食管癌TE13细胞裸鼠移植瘤形态学观察观察裸鼠一般状况及移植瘤生长变化;测量肿瘤的长、短径,计算肿瘤体积;处死裸鼠后,剥离肿瘤、称取瘤重,将瘤体组织进行HE染色。[结果]1、成功构建人食管癌TE13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接种细胞一周后观察有所有裸鼠均有瘤体生成,且生长速度较快,15天后观察裸鼠肿瘤平均直径可达0.5cm,测量瘤体平均体积在100mm3左右,肿瘤移植成功率达100%。瘤体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其具有肿瘤细胞的特征。2、RIZ1基因在人食管癌TE13细胞裸鼠移植瘤中的表达移植瘤中提取的RNA经RT-PCR后,产物电泳结果显示:pcDNA3.1(+)/RIZ1实验组在100bp~200bp之间出现清晰条带,其大小与理论预期值(167bp)一致。应用VVestern blot检测各组内RIZ1蛋白的差异,结果显示:pcDNA3.1(+)/RIZ1实验组可见明显RIZ1蛋白表达,而空白对照组与空质粒组RIZ1蛋白成低表达。统计学分析表明,pcDNA3.1(+)/RIZ1实验组RIZ1mRNA及RIZ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及空质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与空质粒组RIZ1mRNA及RIZ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RIZ1真核表达质粒对人食管癌TE13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后一次注射RIZ1真核表达质粒后第7天处置各组裸鼠,空白对照组、空质粒组、pcDNA3.1(+)/RIZ1实验组瘤体平均体积(cm3)分别为:(2.208±0.085),(2.098±0.089),(1.025±0.018)。瘤体平均重量(g)为:(2.334±0.101),(2.188±0.082),(1.041±0.063)。pcDNA3.1(+)/RIZ1实验组肿瘤体积及重量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及空质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与空质粒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瘤率为53.6%。[结论]1.应用人食管癌TE13细胞可以建立人食管癌裸鼠移植瘤模型2.对人食管癌TE13细胞裸鼠移植瘤进行脂质体介导pcDNA3.1(+)/RIZ1真核表达质粒多点注射,可实现目的基因RIZ1的稳定表达3.瘤内注射pcDNA3.1(+)/RIZ1真核表达质粒对人食管癌TE13细胞裸鼠移植瘤具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