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能客观定量的分析从角膜前表面到晶状体后表面的所有眼前节数据,操作方便,可定量动态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前后眼前节变化。一、目的:本研究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来测量常规白内障手术不同时期眼前节重要参数的动态变化,尤其是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变化,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术后眼前节恢复情况,有利于指导手术方式、术后动态观察、术后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二、方法:临床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本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白内障83例患者100只眼,男32例女51例,年龄(65.15±8.66)岁,排除角膜疾病、眼外伤、角膜绷带镜配戴、眼底疾病、青光眼等。对全部患者应用Pentacam分别测量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的角膜屈光力、角膜散光、散光轴位、中央角膜厚度、角膜体积、前房深度、最佳矫正视力。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三、结果:1.角膜前表面平坦子午线屈光力、角膜前表面平均屈光力在术后1周减小,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月趋向恢复至术前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角膜前表面陡峭子午线屈光力在术后1周较术前明显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本研究结果发现术前、术后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值大体分布在(-6—-7)D。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平坦值、陡峭值、平均值)绝对值在术后1周、术后1月较术前明显变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月与术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角膜总屈光力(平坦值、陡峭值、平均值)均表现为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4.术后1周的角膜前表面散光比术前增加了0.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角膜后表面散光绝对值比术前增加了0.1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角膜总散光术后1周比术前增加了0.30D,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5.术前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平均为(89.61±40.69)°,顺规散光占63%,术前角膜后表面散光轴位平均为(87.68±56.14)°,逆规散光占42%。术前角膜总散光轴位平均为(90.89±49.73)°,其中顺规散光占51%,逆规散光占32%。角膜前表面散光在60岁之前以顺规散光为主,60岁之后顺规散光向逆规散光漂移。角膜后表面散光在60岁之前以逆规散光为主,60岁之后逆规散光开始向顺规散光漂移。角膜总散光在60岁之前以顺规散光为主,但60岁之后逆规散光、斜轴散光开始增加。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表明,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角膜后表面散光轴位、角膜总散光轴位术前与术后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前房深度在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时均较术前加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角膜体积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均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与术后1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8.中央角膜厚度术后1周、术后1月均较术前增加,均表现为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月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9.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均比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与术后3月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10.术前角膜体积与中央角膜厚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11.术前、术后1周、术后3月的角膜总散光与相对应时期的角膜前表面散光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性中等,与相对应时期的角膜后表面散光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性较小。12.术后3月的角膜总散光、角膜后表面平均屈光力、前房深度、术后1月最佳矫正视力在晶体920H、ZCB00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角膜前表面屈光力与角膜总屈光力存在显著正相关,角膜总屈光力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存在显著负相关,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绝对值存在显著正相关,且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对角膜总屈光力的影响为74.6%,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对角膜总屈光力的影响为23.1%。四、结论1.白内障手术导致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变化主要发生在术后1月内,表现为术后1周内角膜明显变扁平,角膜前表面屈光力下降,术后1周后角膜前表面屈光力逐渐上升,至术后3个月前表面屈光力接近术前水平,开始变得稳定,不再变化。2.本研究结果发现术前、术后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的值大体分布在(-6—-7)D。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变化主要发生在白内障术后3月内,大体表现为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明显变陡,角膜后表面屈光力明显增加,此后逐渐下降向术前靠拢,至术后3月恢复白内障术前水平。3.角膜总屈光力的改变发生在白内障术后3个月之内,大体表现为术后早期角膜总屈光力开始变大,术后1周达到最高水平,此后逐渐下降向术前靠拢,至术后3月恢复至白内障术前水平。手术原因导致角膜总屈光力绝对值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大后减少”逐渐恢复接近至术前水平,3个月以后再未发生改变。4.术后1周角膜前表面散光、角膜后表面散光、角膜总散光均较术前明显增加,角膜前表面散光在术后1月稳定至术前水平,角膜后表面散光、角膜总散光在术后3月稳定至术前水平。5.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前表面散光以顺规散光为主,术前角膜后表面散光以逆规散光为主,术前角膜总散光中顺规散光占比例较大。随年龄增长角膜前表面散光和角膜总散光由顺规散光向逆规散光漂移,角膜后表面散光由逆规散光向顺规散光漂移。角膜散光轴位在白内障术后变化不大。6.白内障手术可加深前房,术后1周较术前加深了1.45mm,前房深度在术后1周即可达到稳定,之后再无变化。7.白内障手术后1周之内角膜体积明显变大,差异显著,之后角膜体积逐渐回落,术后1月趋于稳定。白内障术后1周内的中央角膜厚度最厚,之后逐渐变薄,到术后3月接近术前水平。说明白内障手术对中央角膜厚度、角膜体积影响最大的时期是术后1周,可能与角膜水肿在手术后1周内较重有关,之后随角膜水肿减轻,中央角膜厚度开始变薄至稳定。8.最佳矫正视力在术后1月才能达到稳定状态,至术后3个月未再变化。若存在角膜散光,综合考虑建议配镜时期是白内障术后3个月。9.术前角膜体积与中央角膜厚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10.角膜前表面散光和角膜后表面散光对角膜总散光均有影响,白内障手术中不可忽略角膜后表面散光对角膜总散光的影响。11.两种普通非球面单焦点人工晶体在对提高视力、加深前房深度、改变角膜后表面屈光力方面无差异。12.角膜总屈光力与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绝对值存在显著正相关。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对角膜总屈光力的影响为74.6%,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对角膜总屈光力的影响为23.1%。13.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为研究白内障术后早期眼前节变化提供可靠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