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1993年首次提出开始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并重制度(即“双证书”教育制度)以来,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这个制度的有效实施既有利于高职院校准确定位,办出高职教育特色;也有利于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增强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尽管如此,“双证书”教育在培养过程中实然效果和应然目标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有必要从理性的角度对“双证书”教育培养过程进行反思。论文采用比较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双证书”教育的目标、教育内容及管理进行研究,具体结论如下:首先,实施“双证书”教育的目标应体现高职教育本质,即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但反观“双证书”教育实践,其目标在定位和执行过程中出现偏移;应明确培养“高职学历+高级职业资格”的高技能人才,建立“双证融通”的“双证书”教育培养目标,防止偏移从而契合高职教育的本质。其次,实施“双证书”教育,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既是“双证书”教育的本真诉求,同时也是发达国家高职教育改革经验启示,即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注重实践课程教学;但反观“双证书”教育实践,其课程内容在实践认知、实践课程设置和实践项目实施上出现了断裂;应在重构课程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重视实践教学三个方面,防止断裂从而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最后,实施“双证书”教育应是多方参与的合作管理即以企业为主的合作管理和以学校为主的合作管理,重视合作管理的法制化和合作管理的协同化,以保证“双证书”教育的有效实施;然而,反观“双证书”教育实践,其管理因政府对市场准入制度执法不严,行政部门间的分立和校企合作的一头热,多表现为学校方面的单相思;应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管理体系三个方面,防止单相思从而达到教育管理的融通。“双证书”教育实践中所出现与培养目标的偏移、课程内容的断裂以及高职院校管理的单相思,背离了“双证书”教育的初衷,严重影响高职教育质量。因此,政府、学校、企业应加强合作,协同管理,使令出一家、考出一门、学有所本、校有责任、教有明师、考有所用、企有义务,以保障“双证书”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