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作为世界上主要桃产区,桃树生产中养分投入不合理、管理水平低、产量不稳、品质差等问题十分突出。因此,明确以小农户桃园为单元的桃果产量差和品质差的影响因素,寻求缩减产量差和品质差的技术措施,建立桃树养分综合管理技术,是实现我国桃树优质高产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冀中地区桃园为研究对象,通过两年的跟踪监测,布置肥料用量试验,研究桃树果实产量差和品质差的主要限制因素并定量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探讨桃花和叶片营养诊断指标,优化配套栽培管理措施,集成桃树养分综合管理技术并进行验证。主要结果如下:(1)冀中地区桃园间果实产量、品质等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产量范围为11.736.2 t·hm-2,单果重范围为168.3350.9 g,株果数范围为83267个·株-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范围为10.7712.72%,可滴定酸含量范围为0.240.36%,Vc含量范围为24.9081.75 mg·kg-1。由于气候、管理措施等因素影响,同一桃园年度间果实产量存在极大差异。(2)冀中地区桃园年度间养分投入总量平均值氮素(N)为6801053 kg·hm-2,磷素(P2O5)为277925 kg·hm-2,钾素(K2O)为358718 kg·hm-2,其中养分投入以化肥为主;各桃园养分投入量存在极大差异,如氮养分投入总量高的超过2000kg·hm-2,而低的仅有115 kg·hm-2。与果园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相比,不同生长时期土壤硝态氮含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微量元素含量处于丰富水平,且土壤养分随季节变化存在很大波动,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呈逐年累积的趋势。(3)桃树果实产量差和品质差与管理因素和土壤因素密切相关,但不同因素对产量差和品质差的贡献率不同。其中,株果数对产量差的贡献率最高为22%,树龄、密度、施氮量、硝态氮对产量差的贡献率均高于10%,其他因素对产量差的贡献率较低;株果数对单果重差的贡献率最高为22%,其次是密度和硝态氮,对单果重差值的贡献率分别为21%和19%;株果数对可溶性固形物差的贡献率为19%,灌水次数、有效锌和施氮量对可溶性固形物差值的贡献率均高于10%。此外,株果数对产量差、单果重差和可溶性固形物差的贡献主导率均最高,分别为42%、19%和18%。(4)不同肥料用量试验结果表明,优化施肥处理(OPT)桃果产量比不施肥处理(CK)增产37%,且优化施肥处理单果重最大为206 g,不施肥处理单果重最小为187 g;在品质方面,不同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和固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硬度和Vc含量差异性不显著,优化施肥处理滴定酸含量最低,固酸比含量最高。说明优化施肥处理产量、品质均可达到最优。叶片养分测定结果表明,盛花后30天不同处理叶片全氮、全钾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盛花后60天不同处理叶片全氮、全磷、全钾、活性锰和活性锌均存在显著差异;盛花后120天不同处理叶片全磷、活性铜存在显著差异。且各处理叶片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变化规律均为:盛花后30天>盛花后60天>盛花后120天。(5)用边界线方法确定了桃花以及不同时期叶片的适宜养分含量,其中桃花全氮、全磷、全钾、活性铁、活性铜、活性锰和活性锌的适宜含量分别为3.32%、0.50%、2.57%、90.67 mg·kg-1、16.82 mg·kg-1、9.00 mg·kg-1、49.77 mg·kg-1;盛花后60天叶片全氮、全磷、全钾、活性铁和活性铜的适宜含量分别为3.67%、0.16%、2.22%、61.33 mg·kg-1、83.93·mg·kg-1;盛花后120天叶片全氮、全磷、全钾、活性铁、活性锰和活性锌的适宜含量分别为3.24%、0.20%、2.08%、52.45 mg·kg-1、77.82mg·kg-1、15.11 mg·kg-1。(6)集成的桃树养分综合管理技术要点如下:首先确定适宜的目标产量、目标单果重和株果数;其次,根据果实采收后(9月)土壤养分供应水平及其平衡系数确定施肥总量;再根据不同时期养分分配比例确定各时期施肥方案;生育期间,通过桃花和叶片营养诊断对后期施肥方案进行调整;结合优化配套的栽培管理措施如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缺铁黄化防治等。经验证,集成的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实现了桃树的优质高产。总之,本文通过定点跟踪监测和田间试验,在深入揭示冀中地区小农户桃园生产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了桃果产量和品质的各种限制因素,建立了生育期间桃花和叶片营养诊断指标,并集成了桃树养分综合管理技术,经验证实现了桃树的优质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