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探讨DPMAS对血清细胞因子(TNF-α、IFN-γ、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2018年8月-2019年9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共收治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86例,为观察DPMAS(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对ACLF早中期患者的治疗疗效,排除了合并感染、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以及治疗依从性差等影响疗效观察的因素,最后符合入选标准患者共51例,根据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将其分为观察组(DPMAS联合内科综合治疗组,29例)与对照组(单纯内科综合治疗组,22例),两组治疗前基线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共行DPMAS治疗48例次,根据病情,每例治疗1-2次,平均治疗次数1.6次,两次治疗间隔时间为4-10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MELD评分,以及治疗后第7、14、21、28天肝功能(TBIL、ALT、AST、ALB、PAB)、凝血功能(PT、APTT、INR)、细胞因子(TNF-α、IFN-γ、IL-10)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好转率、实验室指标、MELD评分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分析DPMAS对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变化比较:观察组消化道症状、皮肤巩膜黄染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28天好转率比较:观察组好转率为37.9%,对照组好转率为22.7%。两组好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1.343,P=0.246)。(3)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第7、14、21、28天肝功能指标与治疗前基线水平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第7、14、21、28天的TBIL、ALT、AST与治疗前对比有下降趋势,ALB、PAB与治疗前对比有升高趋势,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第21、28天的ALB较治疗前基线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TBIL、ALT、AST、PAB治疗后与治疗前基线值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第7、14、21、28天凝血功能指标与治疗前基线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第7、14、21、28天PT、APTT、INR整体均无明显变化,与治疗前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28天MELD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后MELD评分较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38±4.14)分vs.(20.10±7.45)分,t=2.239,P=0.033],对照组治疗前后MELD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00±4.39)分vs.(21.01±5.58)分,t=-0.005,P=0.996]。(6)肝衰竭患者与正常人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肝衰竭患者治疗前TNF-α、IFN-γ、IL-10三种细胞因子基线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水平[(78.86±38.65)pg/ml vs.(0.67±0.15)pg/ml,(79.67±34.29)pg/ml vs.(0.72±0.26)pg/ml,(44.08±23.80)pg/ml vs.(0.95±0.50)pg/ml]。(7)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第7、14、21、28天细胞因子与治疗前基线水平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第7、14、21、28天的TNF-α、IFN-γ、IL-10与治疗前对比有下降趋势,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第7、14、21、28天TNF-α、IFN-γ、IL-10整体均无明显变化,与治疗前基线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DPMAS能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可能有利于提高ACLF患者治疗疗效。(2)DPMAS对TNF-α、IFN-γ、IL-10三种细胞因子水平具有一定下调作用,有可能减轻ACLF患者体内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