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左心疾病所致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associated with left heartdiseases PH-LHD)属于第二大类肺动脉高压,临床上比单纯的动脉型肺动脉高压还要常见,但仍旧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究其原因为其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尚未明了。新近有学者在PH-LHD的动物模型中观察到肥大细胞的聚集与肺血管重构相关,并且证实了肥大细胞介导了肺血管的重构,其聚集和脱颗粒行为密切关系到肺高压的发病和病理进展,而使用肥大细胞稳定剂(对抗肥大细胞聚集和脱颗粒)却可以减轻或缓解肺高压和肺血管重构。因此,针对肥大细胞的干预和处理即将为肺高压的治疗开创一条全新的富有前景和战略意义的道路。但在临床上应用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逆转肺高压发生的时间点及相关机制、用药和治疗时机的选择等。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找出PH-LHD中肥大细胞聚集和肺高压发展以及肺血管重构的变化规律性和时间相关性,为将来使用肥大细胞源性干预措施治疗肺高压的时机选择提供理论基础和可靠依据。[实验方法]雄性未成年SD大鼠(体重90.17±8.81g)行冠状动脉开口以上的升主动脉缩窄手术(supracoronary aortic banding)来获得PH-LHD大鼠模型。模型组造模成功后分别在术后第1、3、5、8、15、22、36、50、64天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心率、动脉压、右心室压、右心室压力的时间变化率、血气分析,随后行肺组织的固定和切取并制作成病理切片,观察肺血管重构和肥大细胞聚集及脱颗粒现象,从而找出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构、肥大细胞聚集这三者的变化规律性和时间相关性。实验以第0天未经处理的大鼠及在第64天行假手术的大鼠作为对照。[结果]1、SD大鼠行升主动脉缩窄手术后第64天,成功获得PH-LHD模型,表现为:体动脉压力没有改变,右心室压力升高,肺细动脉血管中层增厚,其中直径为20-50μm的肺细动脉发生明显肌化,且血管腔的面积减小。2、造模术后第1天到第64天的变化趋势分析(1)血流动力学:右心室压力从第15天开始逐渐升高,(2)肺血管重构:直径>100μm的肺肌性动脉没有观察到血管中层的增厚,血管中层的增厚主要发生在肺细动脉,其中直径为50-100μm的肺细动脉出现较早(第15天开始),而直径为20-50μm的肺细动脉出现较晚(第50天开始);血管肌化和血管腔面积的减小主要是以直径为20-50μm的肺细动脉为主,时间越长血管肌化程度越高,且从第50天开始出现血管腔面积的减小。(3)肥大细胞:20-50μm和50-100μm的肺血管周边,在第36天时均发生明显的肥大细胞聚集现象,且以脱颗粒状态为主,并引起了整个肺组织肥大细胞密度的明显增加;>100μm的肺血管周边肥大细胞的聚集发生比较迟(第50天),且以成颗粒状态的肥大细胞为主。[结论]1、冠状动脉以上的升主动脉的缩窄术(supracoronary aortic banding)是制作“左心疾病所致的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的良好和理想的方法。2、在“左心疾病所致的肺高压”大鼠模型的形成过程中,肥大细胞聚集和肺血管重构相互促进,密切相关。其中直径>100μm的肺肌性动脉对肺高压形成影响较小,而20-50μm和50-100μm的肺细血管均发生肺血管重构和肥大细胞的聚集及脱颗粒现象,成为参与肺高压形成的主要血管。3、升主动脉缩窄术后第15天是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键时间点。因此,要对“左心疾病所致的肺高压”实施以肥大细胞和肥大细胞源性介质为主的治疗手段时应当把握的最佳时机为造模后两周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