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探针法研究硅丙核/壳乳液的聚合及其动力学行为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taitaihao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硅丙核/壳乳液,兼具极性相差很大的有机硅和丙烯酸酯聚合物的优良性能,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价值。但是,由于其体系复杂,且绝大多数研究聚合反应的方法通常得不到分子水平的信息,因此,一直以来缺少对其有效的基础研究成果。荧光探针芘I1/I3峰值可以作为测定微环境极性的一个重要指示,其I1/I3值可以反映芘周围环境的极性大小从而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硅丙核/壳乳液的聚合过程及其动力学行为。因此,本文利用荧光探针技术对硅丙核/壳乳液聚合过程及其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荧光探针技术研究硅丙核/壳乳液聚合过程及其动力学行为是有效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①采用芘探针,通过对比分析荧光光谱图中芘的第一振动峰(373nm)与第三振动峰(384nm)荧光强度之比(I1/I3)、拉曼散射强度(Is)和芘激基缔合物荧光强度(Ie)的变化规律,对硅丙核/壳乳液聚合过程中体系的微区环境及其聚合行为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芘的I1/I3值可以有效表征乳液的聚合行为及其微环境变化;(2)荧光光谱图中拉曼散射强度可以定性的反映聚合过程中乳胶粒的粒径变化;(3)芘激基缔合物的出现及其荧光强度的变化,能够显示乳胶粒的核壳结构及其互穿网络结构的相关信息。同时,通过产物的粒径和透射电镜的分析表征结果,证明了上述结论的有效性。②首次探讨了荧光探针技术在研究硅丙核/壳乳液聚合动力学行为中的应用,证明了用荧光探针技术表征硅丙核/壳乳液聚合速率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壳聚合阶段,芘I1/I3值下降斜率的绝对值|K|∝平均聚合速率R,所以|K|和R之间是呈正相关性的,通过计算|K|就可以半定量的表征平均聚合速率R的大小。并据此判断出壳聚合反应速率随复配乳化剂中阴离子乳化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mAS:mOP=3:1时达到最大;随乳化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乳化剂与单体的质量比为7%时达到最大;随引发剂用量的增加呈先增长后达到平衡的趋势,当引发剂用量为0.9%时,聚合反应速率达到平衡值;随pH值的增长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在pH=1时达到最大。③核聚合阶段,由于实验过程中发现核聚合阶段转化率较低,且由于核聚合阶段时间短采样点少,虽然芘I1/I3值的变化有规律,但难以做到半定量,所以对核聚合阶段只能进行定性的探讨,研究发现:芘I1/I3值在核聚合阶段随聚合反应的进行而呈现上升的趋势。④确定了当乳化剂配比为mAS:mOP=2:1,乳化剂用量为5%,引发剂用量为0.7%,且核聚合阶段pH=1、壳聚合阶段pH=3时,所得的产品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
其他文献
<正> 产后脑垂体前叶坏死及萎缩引起的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Sheehan综合征)是脑垂体前叶功能低减的一组疾病中最常见的。近年来,该病的发生率已有所下降,但各种诱因促发的产
<正>《三十六计》第三十计记载:"为人驱使者为奴,为人尊处者为客,不能立足者为暂客,能立足者为久客,客久而不能主事者为贱客,能主事则可渐握机要,而为主矣。"近日,记者一行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产品的普及,大量的图像和视频被上传到互联网,并且其内容信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急剧膨胀。如何在这些海量的信息资源中快速检索相关的信息已经
<正> 在我厂钻截止阀杆顶尖孔专用机床上,采用了一种步伐式自动加料机构。机床主要由两个钻削动力头、一个装有两套夹具的移动工作台及两套步伐式自动加料机构所组成,用来同
期刊
<正>去郑州的人都会到城市中的炎黄二帝塑像前走一走,以一个华夏儿女的身份表示对华夏之根的尊崇。黄河之水、中原之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就在这片土地之上代代相传。与相依
基于LMDI模型,对我国1990—2010年不同尺度区域的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表明,我国碳排放总量及人均碳排放持续增长,且空间差异明显,碳排放强度、产业结构、经济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MTX)对SD大鼠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修复的作用机制和疗效。方法建立Ⅱ型胶原蛋白诱导的SD大鼠关节炎模型。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甲氨蝶呤
<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朗读训练。因此,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已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子宫切除对中青年女性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因各种良性子宫病变行子宫切除术患者150例,根据术式不同,随机分为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的次全子宫切除术组(保
碳-氧键的形成在有机合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药物合成中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综述了芳基硼酸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和非对称二芳基醚的合成方法;接着,探讨了在不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