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经历与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2007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到各大城市,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正因如此,部分子女被迫与外出的父母分离,留在家庭成为留守儿童。照时间线来看,特殊时代产生的“留守儿童”在如今大都已经进入青年阶段,而依托于高等教育扩招的大背景下,这一群体中一部分成绩相对较好者已经步入象牙塔,因此本文旨在探讨留守经历对在校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作用。本文利用的是中国社科院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2019年调查数据,研究主要关注大学生留守经历对其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本文通过列联分析、OLS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性别、户籍、家庭条件等因素对大学生留守经历及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明晰各个留守阶段对大学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异质性,最后建立中介模型解释了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留守经历及其心理健康状态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留守经历具有异质性,其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性别、户籍等人口学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留守经历因素和社会交往因素等等。第一,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差异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就性别而言,男性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高于女性。同时,年龄的增加对抑郁情绪起到了缓解作用,年龄越大的大学生,其健康水平越高。相对于农村户籍的学生而言,城镇户籍的学生健康水平更高。另外,家庭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非独生子女;随着家庭的收入水平的增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逐渐提高;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的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所产生的影响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其产生抑郁的可能性要低于于没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其产生抑郁的可能性明显更低。第二,留守经历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差异的重要因素,从当时的留守经历给个人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可以看出,大多数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对更低。第三,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受留守经历的影响在户籍、性别和是否独生上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另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留守阶段的变化总体呈现先降低后提高的趋势,在学前阶段开始留守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的可能性更高,小学阶段开始留守则次之,初中阶段开始则更次,然而从高中阶段开始留守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的可能性反而升高。第四,社会交往和家庭环境是导致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中介因素,因此,保持和谐的人际交往和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是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