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古驿道旅游研究——以南平“三千八百坎”为例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x2717243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不断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也造就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际关系紧张、道德水平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人们面对这些状况,必然要返回大自然、返回到历史中去找寻传统文明的精神家园,以求得回归自然、获得精神上的沉思与提升。如今,旅游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调节内心活动和寻找精神家园的重要选择之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古道旅游开始兴起,并日益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和旅游时尚。古驿道不仅仅是古代的交通运输线,它也是一条文化交流、民族迁徙、民俗濡染、宗教传播的“人文廊道”。同时,古驿道所经过的地方,也是风景优美、植物丰茂、动物珍稀、景观丰富,我们称之为“自然生态走廊”。本文通过对福建古驿道的古驿道所处的环境、古驿道的历史文化、古驿道环境中的人等三个因素及之间关系的分析,试图探索福建古驿道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机理,探讨福建古道文化内涵,并且通过案例对福建省古道旅游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特色优势和未来前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以期提出适合福建古道旅游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本文分为五个章节,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绪论,提出本篇论文选题原因,文章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并对古驿道、古道旅游、文化遗产、文化旅游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 第一章是国内外文献综述和相关基础理论研究部分。国外学者对古驿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历史上一些著名古驿道的研究,侧重于历史起源、文化遗产、考古发掘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如对丝绸之路、罗马古道的研究;另一方面主要集中子对于旅游区现代游步道系统的设计和研究,比如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区内人工特意修建的步行道、栈道、简易型栈桥步道。他们较少考虑游步道系统中的交通古迹系统,如古驿道、驿道聚落、以及驿站的扩展形式,包括廊桥、风雨桥、古亭和风雨亭等。国内研究的内容除了上述之外,近几年来对古驿道旅游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古驿道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旅游观光产品、线路和促销宣传等方面,对古驿道区域旅游合作开发和跨国旅游合作方面的研究较少,基本属于旅游研究的初级阶段。本文同时运用了“遗产廊道”的理论来论证福建古道旅游的开发。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它把文化意义提到首位,所突出和强调的是把自然和文化遗产合二为一,融休闲游憩、文化与生态保护于一体,是一种新的遗产保护形式。遗产廊道的特点是: (1)线性景观;(2)廊道尺度可大可小;(3)自然、经济、历史文化三者并举。文章根据这一理论,挖掘福建古道旅游的文化内涵,并且强调其发展要依托当地的森林生态,即要把文化意义提到首位,把自然和文化遗产合二为一,融休闲游憩、文化与生态保护于一体的旅游发展观,这也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观。 第二章具体分析了福建古驿道的历史发展过程。本章首先从福建的自然地理环境行文,分析福建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对交通发展的影响。然后分阶段分析福建古驿道的历史沿革:早期的福建交通、唐宋时期的福建古驿道、元明清时期的福建古驿道、近现代的福建古驿道。从中得知,在清朝时,福建省从福州府闽县三山驿出发,通往省际的驿道干线己发展到5条。福州与北京联系,主要取道第一条(经南平、建安、瓯宁(今建瓯)、建阳、浦城至浙江江山县交界(仙霞关驿道);第二条经福清、莆田、枫亭、惠安、晋江、南安、同安、龙溪,云霄、诏安至广东海阳县(今潮安)交界(沿海古驿道);第三条经南平、顺昌、将乐、明溪、清流、宁化、长汀、上杭、永定至广东饶平县交界(汀州古驿道);第四条经南平、顺昌、邵武、光泽至江西新城县(今黎川)交界(衫关古驿道);第五条经南平、建安、建阳、崇安(今武夷山市)至江西铅山县交界(崇安分水关古驿道)。历史的传承也使得今天福建交通系统和古驿道有着密切的联系:古崇安分水关驿道为福州至武夷山出省铁路取代;古衫关驿道演变成为福州→兰州的316国道和福州至邵武的出省铁路;沿海古驿道也为福州→昆明的324国道和福州→厦门→汕头的沿海高速取代;仙霞关驿道成为山海关至广州的205国道和在建的天津→汕尾高速的一段;汀州驿道变成了福建省内一条重要的省道。 第三章是关于福建古驿道旅游的理论研究,包括福建古驿道旅游的文化内涵、森林景观和开发意义几个部分。通过对古驿道所处的环境、古驿道环境中的人二者的因素及之间关系的分析,指出古道旅游的内核就是古道文化。古道上来往驰奔的驿使、肩负各种使命的官员、求取功名的文士、日夜兼程的商旅,还有旅行家和行吟诗人、宗教徒、民间艺人、乞丐和流民、官场失意者、江湖术士和游医……,这些光怪陆离的身影,杂沓纷至的脚步,共同构成了古道文化中多姿多彩的历史长卷。文章结合福建的地域差异和社会历史发展轨迹,得出福建古道文化的内涵:一,商旅:天下熙熙,天下攘攘;二,从“负书担橐”到“伏轼撙衔”:福建学子的宦游之路;三,士人漫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四,军旅: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五,北人入闽:衣冠南渡,回首乡关归路难;六,文化交流:去俗归德,不远万里。即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举等角度说明:古道文化是一种历史、动态的文化;古道文化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转化;古道文化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形而上学”,古道旅行是一种精神活动。同时福建古道旅游的发展要依托森林生态。尤其是要和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内游步道系统设计结合起来,以古道文化为核心,依托森林生态做文章,充分利用福建境内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 第五章是福建省古驿道旅游的案例研究,以闽赣古驿道南平“三千八百坎”为例。首先简要介绍了南平“三千八百坎”的概况,然后利用2008年10月在南平“三千八百坎”做的古驿道旅游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包括人口学特征、客源市场地域特征、游客对古道文化的认知、游客行为特征分析、旅游动机分析、游览线路设计与开发、游客偏好、满意度与重游意愿、古驿道的保护和开发建议等分析,对福建古驿道旅游的开发和发展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在调查问卷基础上,分析了南平“三千八百坎”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结合全省古道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本文最后对所做研究进行总结,指出本文不足之处并提出研究展望。
其他文献
WebGIS是Internet技术与GIS相结合的产物,通过WebGIS发布地理信息数据,供全球用户查询、检索及空间分析已迅速成为GIS界的研究热点。但是由于第一代Internet应用技术自身的限制
高光谱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区域性水环境调查和监测的新技术,日益受到重视。水体的高光谱遥感监测是在水体各水质参数的光谱特性、经验分析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地面实测的遥
土地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领域。土地作为城乡居民点的承载体,其面积有限,由于城乡规划不合理、人均用地面积大、土地
太行山地区属于典型的北方山地丘陵,地形复杂,交通类型单一,公路交通是主要的交通运载方式。旅游业的发展与旅游交通密不可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公路与景点、景点与景点,以及风
沙漠治理是人类的难题,也是人类长期面临的任务。本文以伊犁塔克尔莫乎尔沙漠抛物线沙丘为研究对象,结合ETM数据,Google Earth数据,利用GPS导航到抛物线沙丘样区。在抛物线沙丘样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发达国家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城市化水平已达到70%以上。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迎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经过35年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已到
学位
本文研究对象为城市中心区。以往针对城市中心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CBD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塑造等方面,对城市中心区开发体制关注较少。在城市中心区开发中,国外普遍采取了成立专
学位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土地管理部门的核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人地矛盾日益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