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T1和Siglec-G负向调控天然免疫应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2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免疫应答是机体识别并清除“非我”的重要手段,当且仅当免疫应答强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能有效清除病原微生物并维持自身稳态。本课题围绕着“表观分子HAT1的天然免疫功能研究”和"Siglec-G分子在病毒感染中负向调控I型干扰素产生的机制研究”两部分展开,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免疫调节与免疫交叉调控机制的认识,和对病毒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预防和诊疗提供新思路。第一部分B型乙酰转移酶HATl负向调节炎症反应及其机制的研究组蛋白的乙酰化-去乙酰化过程调节着众多生命活动,不同位点的乙酰化状态,不论单一还是混合的,将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新生组蛋白的乙酰化修饰H4K5Ac、H4K8Ac和H4K12Ac被认为与核小体的组装成熟密切相关,而染色质中H4K16、H3K56的乙酰化或去乙酰化则与基因的转录活化或沉默息息相关。组蛋白乙酰转移酶主要由A型乙酰化转移酶和B型乙酰化转移酶两类构成,前者包括GNAT家族、MYST家族、P300/CBP等,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内,后者主要包含组蛋白H4/H3乙酰转移酶1(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s, HAT1),其广泛分布于在胞浆,少量分布于核内;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可粗略分为两个大组分,HDAC1至HDAC11、SIRT1至SIRT7。然而,乙酰化-去乙酰化修饰在天然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功能尚不清楚。在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中通过干扰RNA技术筛选我们发现,HAT1能负向调控TLR4信号所介导的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的产生。这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需要进一步验证上述筛选结果。HAT1干扰后的小鼠巨噬细胞,经各种病原体刺激后,包括PolyI:C、LPS、CpG-ODN刺激以及RNA病毒SeV和DNA病毒HSV-1感染,所诱导表达的炎症细胞因子IL-6和TNFα 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I型干扰素表达相对不受影响。全细胞蛋白裂解液和胞浆胞核蛋白分离的免疫印迹实验提示,干扰后的腹腔巨噬细胞内经典的MAPK信号和NF-κB信号基本没有改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HAT1干扰后IL-6选择性上调呢?利用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发现,HAT1干扰后小鼠巨噬细胞内IL-6启动子区组蛋白H3K4Me3和H3Ac水平明显升高。于是我们提出了可能的机制猜想:1、B型乙酰转移酶可能和A型乙酰转移酶存在相互竞争,包括组蛋白的相同或相邻位点的修饰;2、HAT1可能选择性靶向到某种免疫抑制分子的启动子区,即干扰后存在“负负得正”的现象;3、HAT1很可能存在与炎症密切相关的非组蛋白底物,直接参与该底物活性调节。后续将深入机制研究,并在动物模型上观察HAT1在天然免疫应答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预防和诊疗提供理论保障和技术支持。第二部分Siglec-G负向调控RIG-Ⅰ介导IFNβ产生的分子机制研究RIG-Ⅰ分子被公认为胞浆RNA病毒识别的关键Sensor,由N端两个caspase活化与募集结构域(Caspase activation and recruitment domain, CARDs)、中间的含有DEAD基序的解旋酶/ATP酶结构域(DEAD Helicase/ATPase domain)和C端自我抑制结构域(C-terminal regulatory domain, CTD)共同构成,可识别短于lkb的双链RNA和5’三磷酸RNA。在静息时,RIG-Ⅰ处于闭合态,即CTD覆盖着CARDs,当外源性短链dsRNA进入到胞浆后,CTD打开并和解旋酶结构域一起识别、结合RNA,使得CARDs结构域暴露,亲和下游接头分子MAVS (Mitochondrial antiviral signaling)上CARDs发生寡聚化并形成朊蛋白样结构,进而活化Ⅰ型干扰素表达。为了进一步研究RIG-Ⅰ-MAVS-IFNβ信号通路的调控,尤其是RIG-Ⅰ翻译后修饰,我们研究团队前期进行了小鼠原代巨噬细胞RNA病毒VSV感染模型基因芯片测序分析,和HEK293细胞RIG-Ⅰ过表达后免疫沉淀-RIG-Ⅰ蛋白复合体-质谱分析,然后结合小鼠体内和体外实验,发现并证实唾液酸结合性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分子Siglec-G能负向调控IFNβ的产生;Siglec-G敲除的腹腔巨噬细胞经RNA病毒诱导后能产生更多的RIG-Ⅰ蛋白(RIG-Ⅰ半衰期被延长了),而接头分子MAVS表达相对恒定。即在RNA病毒感染下,Siglec-G能促进RIG-Ⅰ的降解。接下来,本课题对其中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我们利用预实验结果"Siglec-G通过胞内段ITIM基序在病毒感染下能招募更多的SHP2分子”而“SHP2在一定条件下能和c-Cbl相互作用,并能降解部分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推测c-Cbl可能是RIG-Ⅰ的E3连接酶。原代巨噬细胞中c-Cbl的干扰的确能增加IFNβ的表达;]HEK293T重建实验也证实c-Cbl能促进RIG-Ⅰ发生K48多聚泛素化而降解。SHP2敲除的巨噬细胞VSV感染中,干扰了Siglec-G不影响IFN β产生,但干扰了c-Cbl却能显著上调IFN β产生,从而明确了Siglec-G-SHP2-c-Cbl-RIG-I通路的上下游顺序。免疫共沉淀和免疫荧光共定位实验表明,Siglec-G-SHP2-c-Cbl-RIG-I四聚体客观存在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和HEK293T细胞中,其中RIG-I的CTD结构域为c-Cbl相互作用所必需。为了进一步明确c-Cbl靶向降解RIG-Ⅰ的位点,我们构建了一系列的RIG-Ⅰ点突变,当RIG-I第813位赖氨酸突变为精氨酸后,则具备了抵抗c-Cbl K48位泛素化降解的功能。将RIG-Ⅰ K813R和WT质粒分别转染入HEK293T细胞中,荧光报告基因结果显示,K813R更能诱发IFNβ活化,接着将上述质粒分别电转染入RIG-Ⅰ敲除的腹腔巨噬细胞,结果发现813位点点突变后IFNβ mRNA产生水平相对更高。综上所述,RNA病毒能诱导上调Siglec-G分子招募接头分子SHP2和E3连接酶c-Cbl,靶向RIG-Ⅰ赖氨酸813位发生K48泛素化修饰将其降解,减少了IFN-β产生从而实现RNA病毒自身的逃逸。
其他文献
针对防空作战中目标分配的实时性、动态性、高效性以及作战决策的稳定性需求,基于种群协同进化思想提出一种免疫一布谷鸟算法。通过建立种群协同进化机制,利用两个种群进行不同
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臭名昭著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它是由日本侵略者扶植起来的,而所扶植的对象就是中国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日本侵略者
<正>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北纬30°38′~31°11′,东经110°18′~111°0′,耕地总面积2.68万hm2,县境内山峦起伏,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秭归全
对干、湿串联复合运行的冷却塔顺流流向时的换热性能及能耗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逆流流向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干湿串联型冷却塔换热性能随截面风速增大先增强后减弱,
<正>一、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与经验在国际上,小额信贷是以反贫困为宗旨的一种信贷模式。世界范围内的小额信贷迄今已有30多年的实践历史,特别是经过近10年的发展,小额信
本研究组前期研究发现大肠杆菌麦芽糖结合蛋白(maltose binding protein,MBP)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特别是与BCG共同免疫小鼠后,可协同增强Th1型免疫应答,抑制Lewis肺癌移植瘤及转移瘤
目的:利用不同强度纳秒脉冲电场(nsPEF)处理离体宫颈癌细胞株,初步探索nsPEF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特点和机制;建立小鼠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
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建筑基坑工程日益增多,为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控制因基坑变形引发的安全事故和利益损失,就必须加强建筑基坑变形监测,而GPS技术可快速、准确的获取相关数据,因而在建筑基坑变形监测中广泛应用。对此,文章对GPS技术与建筑基坑变形作了概述,并就其在建筑基坑变形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本论文主要围绕国产质子治疗设备中关键部件治疗头的调试开展相关的工作。国产质子治疗装置照射系统采用了笔形束点扫描方式,该方式对于照射位置的精度要求较高,所以需要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