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家庭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尽管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显示近年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呈下降趋势,但由于收入不平等测量过程中存在不可忽视的偏误问题,因而由此推断中国居民收入不平等已经进入下行通道可能还为时过早。收入不平等的扩大不仅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安定,而且可能还对家庭借贷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随着中国收入不平等的不断上升,我国家庭债务总体规模急剧扩张,并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特征,这可能与本地区的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程度和房价等因素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作为收入分配的“调节器”,通过再分配的方式提高了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缩小了群体间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借贷行为。过去十年间,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绝对规模大幅提高。在比较不同地区社会保障支出与住户贷款余额后发现,社会保障支出越高的地区,家庭贷款余额相对较低。那么,社会保障支出的差异是否是造成不同区域家庭借贷行为差异的原因,收入不平等对家庭借贷行为的影响是否会因社会保障支出而有所改变?鉴于此,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及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和省级层面社会保障支出等数据,从社会保障支出视角考察收入不平等对中国家庭借贷行为的影响。首先,通过对家庭借贷行为理论、收入不平等理论和社会保障支出理论的详细阐释,构建收入不平等与社会保障支出影响家庭借贷行为的作用机理;其次,依据2010-2014年CFPS微观数据和与之匹配的省级层面社会保障支出等数据,构造了一个宏微观相融合的新数据集,并基于该数据集开展本文核心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提出本文研究的基本假设;然后,采用面板Probit模型、面板Tobit模型以及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收入不平等与社会保障支出对家庭借贷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社会保障支出对收入不平等与家庭借贷行为关系的调节效应;最后,比较分析本文研究结论与已有文献的关系,阐明本文研究的贡献,并结合中国家庭收入不平等、社会保障支出规模与结构,以及家庭借贷行为的特征,设计一套言之有物且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收入不平等是影响家庭借贷行为的重要因素。随着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提高,家庭发生借贷的概率和规模有所增加,且相比高收入组家庭和中等收入组家庭,收入不平等的扩大对低收入组家庭借贷需求的影响更大;(2)社会保障支出对家庭借贷行为存在挤出效应。社会保障支出的“收入效应”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家庭借贷需求,降低了家庭发生借贷的意愿和借贷规模,且社会保障支出规模越高的地区,挤出效应越明显。同时,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社会保障支出对家庭借贷行为的影响不难发现,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对家庭借贷行为的挤出效应大于社会医疗支出对家庭借贷行为的作用;(3)社会保障支出在收入不平等影响家庭借贷行为过程中起负向调节效应。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可以减缓收入不平等对家庭借贷行为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贡献在于:(1)立足于收入不平等不断扩大的事实,从社会保障支出视角出发,考察了收入不平等与社会保障支出对家庭借贷行为的影响,识别出社会保障支出对收入不平等与家庭借贷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为解释家庭借贷行为区域差异性提供新的视角;(2)利用CFPS 2010-2014年微观面板数据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省级层面社会保障支出等数据,通过家庭所在省份变量和年份变量,将家庭微观层面数据和社会保障支出省级层面数据相融合,构造了一个宏微观相融合的新数据集。在克服模型内生性问题的前提下,实证检验了收入不平等与社会保障支出对家庭借贷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