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利用C臂CT(C-arm computed tomography, CACT)技术在肝癌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中提高手术精确性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原发性肝癌患者38例,将38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20例),TACE术中行CACT检查,术后3天行常规CT检查;B组(18例),TACE中不行CACT检查,术后3天行常规CT检查。使用两组x2检验方法比较采用和不采用CACT技术辅助介入治疗疗效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进行的90例患者的原发性肝癌的TACE治疗过程,TACE术中于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基础上选择性的应用CACT扫描。记录每次介入治疗运行CACT扫描的次数。根据两种不同CACT扫描类型(增强扫描和非增强扫描),经图像后处理,由介入医师根据提示信息作出合理判断,指导肝癌TACE术的具体实施。结果:对两组(A组、B组)术后3天常规CT图像显示的碘油沉积情况进行对比,A组20例,34个病灶中完全碘油沉积病灶(I型病灶)占91.2%(31/34);B组15例,28个病灶中完全碘油沉积病灶(I型病灶)占67.9%(19/28)。A组术后常规CT图像显示碘油完全沉积病灶比率明显大于B组(x2=5.35,P<0.05)。在90例患者总计行TACE手术122次。术中未行CACT扫描18例(20例次TACE)。行CACT扫描72例(102例次TACE),行CACT扫描共255次,每例次TACE平均CACT扫描数为2.5(范围1-8),255次CACT中,增强CACT共62次(40例,54例次TACE);非增强CACT共193次(72例,102例次TACE)。所有CACT扫描均提供额外信息,每次CACT扫描均能提供1个或多个信息帮助医生判断。通过增强CACT扫描,能够1)明确肿瘤滋养肝动脉;2)提示不明肝动脉(即术者单纯依靠DSA无法有效判断结果的肝动脉)及其供血范围;3)提示非目标动脉(包括非滋养肝动脉、胆囊动脉及肝外正常血供);4)提示肝外动脉侧支肿瘤滋养血供。通过非增强CACT扫描,能够1)评价栓塞情况;2)提示非目标组织碘油沉积情况;3)判定手术终点。结论:CACT在TACE中加以应用可以弥补单一DSA成像的不足,指导介入医师实施精确栓塞,同时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最终提高TACE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