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背景工业革命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开端,不仅为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科技、经济以及城市化发展,也为人类带来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等一系列问题。而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预示着人类的发展模式应该从对环境和资源的极大耗用中得到转变。因此,代表着人类经济发展的第一主体——公司的经营活动表现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内不断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将人们对公司的关注上升到空前的高度,社会想要了解公司环境表现的意识开始觉醒。单从我国来说,2003年重庆开县中石油川东北气矿发生天然气井喷事故、2004年贵阳电厂发生二氧化硫污染的严重事故、2005年吉林石化双苯厂发生爆炸,松花江水体受到严重苯类化学物质污染、2010年福建紫金矿业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层出不穷的重大污染事件不断刺激公众对企业环境保护行为和环境责任履行情况的关注及批评。在这样的情势下,环境信息披露作为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之间最基本也最有效的环境表现沟通途径,自然地被纳入学术界的研究范围。国外对于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多年的成果,而我国的研究尚不成熟。一方面,大多国内研究是借鉴国外的成果;另一方面,国内研究在披露框架、理论到实务、因素全面性探寻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分歧或欠缺。从目前我国环境信息披露现状来看,问题大量存在。无论从披露内容、方式、质量等各方面都不尽人意,并且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深入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2.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两个:其一在于以近年来的灾害性环境事故为切入点,通过大量的理论回顾和可靠的实证研究,识别出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现状,并探寻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因素所在,明确各因素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程度,为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现状提供具有较强可行性的决策支持;其二在于借助内容分析法,构建全新评价指标,考察新闻媒体报道因素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提出该领域的较为新颖的研究路径,以供未来研究参考。3.研究内容全文共分为五章,内容分别为:第一章导论。主要阐释本文研究背景和主要论题的现实及理论意义;详细阐述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图解了论文的研究框架;对本文的主要贡献和不足进行了讨论。第二章为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本章首先借鉴有关制度规定、已有研究成果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准确了研究指向;继而从环境信息披露内容、披露方式、披露现状特征、影响因素等四个角度梳理了环境信息披露相关理论、实证研究文献,在各角度中又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进行区分;最后并对现有研究存在的可完善、改进之处进行评述,为后文变量定义提供支持。第三章为环境信息披露的理论分析。本章主要阐述正当性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印象管理理论等基本理论对环境信息披露研究的指导,并分析其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行为之间的关系,解决环境信息披露“应然”的问题:继而从环境信启、披露动因出发,探讨公司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在动机。通过对基础理论与内在动机的分析,为后文提出实证假设做理论准备;最后从我国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建设、发展趋势、方式、内容等方面入手,在数据支持下,对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整体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第四章是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本章为全文核心部分。首先确定样本来源,并按照一定的剔除和选择条件,确定出我国沪市A股重污染行业的278家公司2009、2010连续两年的数据,共计556个样本。其次,本章进行了环境信息披露评价指标设计和变量选取:结合前文理论综述,设计出环境信息披露的评价指标方法,涵盖环境战略、环境污染、环境资源消耗、环境责任、环境保护实施等5大类22小项,并以该评价方法为依据,对样本进行评价,给出样本公司的环境披露水平得分;确定出三个因素下的8个解释变量。再次,本章在前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8个研究假设。最后本章通过变量描述性统计、模型相关性检验以及多元回归分析,逻辑论证了提出的相关假设,对公司特征、公司治理、公共压力三个方面的8个变量与环境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分析;考虑到结论的可靠性,本章最后还采取多种稳健性检验措施保证实证结果效果可信。第五章是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本章首先针对全文进行总结,尤其是对第四章中数据支持下的现状分析和实证过程进行回顾,在理论和实践的共同论证下确定了目前我国环境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可靠地分析出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股权性质、媒体报道数量等变量对环境信息披露均存在正相关关系的原因。其次,结合已分析出的多种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从国家宏观层级、市场中观层级、公司微观层级三个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行为现状的有效改善和后续发展提出对策,具体总结出应该从法律体系完善、唤醒公众意识、新闻媒体发力、第三方评级推进、会计制度建设、公司自我完善等方面着手。最后,作者对本文的局限性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也在本章进行介绍。4.主要结论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实证研究,发现了公司特征因素、公司治理因素以及公共压力因素等与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之间的内在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目前仍不容乐观,较欣慰的是其水平呈逐渐上升态势;(2)披露方式逐渐向规范化、多样化发展;(3)披露质量不高,内容类别集中,对实质性内容选择性护忽略;(4)公司规模变量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5)公司业绩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6)公司财务杠杆与环境信启、披露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7)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较非国有上市公司而言,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更高;(8)公共压力因素对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具有正向显著影响。据此,本文认为应该从国家宏观角度逐步完善环境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体系,唤醒信息使用者的环境意识;从市场中观层面强调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积极协助推进非政府组织等社会上第三方的环境信息评级发展进程,并配合环境会计体系,推进环境报告审计;从微观角度上市公司逐渐着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积极在公司内部设立环境审计委员会、环境保护部门等。5.主要贡献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以灾难性环境事故为切入点审视环境信息披露问题。近年来不断发生的重大灾难性事故,将肇事公司推上了公众讨论和批评的风口浪尖。要求上市公司(尤其是重污染行业)披露环境信息,承担环境责任的要求日益声起。本文考虑到这一因素,并以此为切入点考察灾难性事故的发生是否与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行为存在联系,凸显了学术研究积极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的特色。2.将公共压力作为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通过对相关理论的阐述和分析,并结合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实,认为公共压力也是影响环境信息披露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将该因素作为实证分析的研究内容之一。本文选取媒体报道数量作为公共压力的替代变量,这在同类问题研究的文献成果中是较少见的。3.在样本的选择上,本文对重污染行业进行了调整,扩大了样本。并选取2009年、2010年样本公司披露的信息,确保数据在可获得条件下具备良好时效性。同时,在信息获取范围方面,本文涵盖了公司年报、环境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报告以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形式,进一步扩大了信息采集范围。这些措施的改进都将保证了本文得出的结论能更为真实、全面地反映我国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总体情况,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数据收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