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明显季节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发热作为温病的主症,是机体对温邪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可见于温病发展的各个阶段。外感发热初期病位在肺卫,与中焦胃肠密切相关。阳明胃肠对发热的程度与转归具有影响。银莱汤以肺胃同治立法,清宣通降并用,清肺和胃,调和卫气,是治疗温病卫气分发热的经验方,在临床运用中取得了较好疗效,但其解热机制尚未明确,需进一步研究阐明。现代病理生理学基于"调定点"学说,认为发热是由于致热源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近年来关于中药解热机制的研究主要围绕"调定点"学说展开,其主要解热机制包括:调控中枢体温调节介质、调控内生致热源、调节温度敏感神经元放电频率和阻断Toll样信号通路的传导。由于中药复方可能通过对不同通路的共同干预发挥解热作用,故对其相关解热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脑-肠轴是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功能相互作用的双向调节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是脑-肠之间的重要连接方式,脑-肠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和释放的脑肠肽是脑-肠轴的重要作用靶标,由于部分脑肠肽与发热过程密切相关,故探索中药复方干预相关脑肠肽水平对研究其解热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方法研究中药复方银莱汤对干酵母致热大鼠的解热机制,阐述银莱汤在解热过程中的作用途径和调控靶标,以及脑肠肽与炎症细胞因子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为肺胃同治法解热提供现代研究依据。本研究综述部分包含两方面:从现代实验研究角度,对中药解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整理和总结;从中医理论角度,对温病卫、气分发热的病因病机、治疗进展及导师辨治经验进行整理和总结。本研究实验部分:目的:明确银莱汤解热效果,探索银莱汤解热作用机制,阐述银莱汤在解热过程中相关的作用途径和主要靶标,探讨脑肠肽与炎症因子的联系,为肺胃同治法治疗发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运用动物实验方法,选择干酵母致热大鼠模型,观察银莱汤的解热效果,通过运用ELISA和RIA的方法检测发热大鼠血清IL-1 β、IL-6、TNF-α及下丘脑体温调节介质cAMP、脑肠肽5-HT和Ghrelin的含量变化,进而分析银莱汤对炎症途径和脑肠肽途径的调控作用。结果:各组大鼠的基础体温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后5h,与正常组对比,模型组、银莱汤各剂量组、阿司匹林组体温有显著差异(P<0.01);末次给药后3h,与模型组对比,银莱汤各剂量组、阿司匹林组体温有显著差异(P<0.01)。银莱汤各剂量组IL-1 β、IL-6、TNF-α及cAMP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均数比较均低于模型组。银莱汤各剂量组5-HT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均数比较均低于模型组;银莱汤各剂量组Ghrelin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均数比较均高于模型组。结论:银莱汤对干酵母致热大鼠具有解热作用,中剂量组解热作用效果最佳,其解热作用体现在降低体温高峰值,促使体温高峰平台期前移,降低热势。银莱汤的解热作用可能通过降低发热大鼠血清内生致热源IL-1β、IL-6、TNF-α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介质cAMP的含量实现。银莱汤的解热作用与降低发热大鼠下丘脑5-HT的含量、升高发热大鼠下丘脑Ghrelin的含量相关。综上所述,银莱汤的解热机制既可能通过降低内源性致热源、中枢体温调节介质的含量实现,又与调控相关脑肠肽的含量相关。通过对不同途径的调节和干预,共同实现银莱汤的解热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