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距今4000aB.P-3000aB.P左右,大连地区进入青铜时代,并孕育了著名的双坨子文化。青铜时代遗址遍布渤海与黄海沿岸地带,在内陆地区分布很少。本文重点对大连市金州区的庙山遗址进行了讨论。庙山遗址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由大连市(原旅大市)文物普查队和吉林大学进行了考古发掘研究,但是对其形成的环境背景进行讨论的成果却非常少。文章对庙山遗址附近采集的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在这些花粉组合中中华卷柏含量较高,说明当时人类活动频繁,此外,结合前人在辽宁省做的孢粉、花粉分析推断得出在青铜时代,大连地区的气候向干凉化转变,与整个辽宁省当时的气候环境相一致。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因此,本文还从海岸变迁方面对大连地区青铜时代的环境背景进行了论述。主要在海相沉积、贝壳堤、海蚀阶地、海蚀崖等古海面标志方面进行了讨论。得出在距今5000aB.P左右,海平面开始后退,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安全的生存环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保障,为双坨子文化的丰富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此外,本文对庙山遗址的遗迹、遗物以及当时的自然环境综合分析,认为庙山遗址半地穴式房址是与当时的植被、气候条件以及海面后退相适应的。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大体以农业为主,兼营捕捞业。在遗址的动物遗骸中出现的獐则说明当时的气候虽然已经向干凉化转变,但不是很极端,还是处于相对较温暖阶段,从而孕育了大连地区丰富的青铜时代文化。水文条件应该是影响人类居住条件选择的主要因素,但是在大连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并不是分布在河流附近,而是和地形地貌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和讨论的问题。通过该文章的分析,对大连地区青铜时代的环境背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了青铜时代的人地关系。虽然当时人类对自然界已经有了一定的改造能力,但是没有超过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因此可以说当时的人地关系是依附一和谐型的。同时,通过该文章的研究也丰富了辽东半岛的环境考古,对区域内的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