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背景下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逐步完善,主体性教学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小学科学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中科学教学的效果。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体性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包括独立性、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内的学生主体性培养研究具有其理论和实践上的必要性。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对学生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民族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体性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小学科学学科时代性和进步性特征的体现。笔者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经历,通过问卷调查和对学生主体性相关文献的研究,以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和教育学相关理论为指导,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对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情况进行了探究,分析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对本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简要综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基础及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内涵,并总结出学生主体性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第三章中主要分析了培养学生主体性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第四章就学生调查问卷及教师访谈提纲的制定与内容进行了阐述,并简要分析了问卷数据和访谈结果。第五章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缺失的表现进行了描述,主要从参与度低、缺乏互动性、缺乏创造性三个方面进行。同时,从教育理念、教学环境、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五个方面分析了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第六章的内容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展开,提出了树立学生主体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培养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这三个方面的对策,给出相应的建议。第七章是本文的结语,对全文进行了小结,分析了该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笔者对该研究的思考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