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乳腺增生病是一种以乳房疼痛及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乳腺疾病,属于祖国医学“乳癖”的范畴,在育龄期妇女中最为常见,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蜂针疗法临床及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蜂针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越来越广,但蜂针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甚少,临床上应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的研究更是空白,相关的机理研究也尚未明确。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蜂针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探讨该方法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可能机理。研究方法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和乳腺专科门诊选取9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蜂针组30例、针刺组30例和蜂针加针刺组30例。蜂针组:选取肝俞、膈俞、脾俞、肾俞、胸3夹脊穴、胸5夹脊穴、期门、肩井等穴位。第1次治疗均用1只蜜蜂螫刺双侧足三里,第2-9次均用1个蜜蜂螫刺1穴,第10次后增加至2-3个蜜蜂螫刺2-3穴。最后留针5-10分钟后拨出螫针。针刺组以膻中、乳根、屋翳、期门、丰隆为主穴,肩井、内关、足三里、太冲、三阴交为配穴。疏密波,时间持续30分钟。蜂针加针刺组:按上述针刺组的方案治疗后,间隔10分钟后,再予以上述蜂针组的方案治疗。三组患者均为每周治疗3次,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经期停止治疗,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疗效。分别记录乳房肿块大小硬度分布、乳房疼痛、伴随症状及乳腺B超声像图变化等。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三组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其中蜂针组愈显率为76.67%,蜂针加针刺组愈显率为93.33%,针刺组愈显率为66.67%,经卡方检验,蜂针组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蜂针组与蜂针加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蜂针加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三组在乳房疼痛、乳房肿块、月经异常等方面均有改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房疼痛和月经异常方面,蜂针组、蜂针加针刺组与针刺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蜂针组及蜂针加针刺组之间无差异(P>0.05)。在乳房肿块方面,蜂针组与针刺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蜂针组与蜂针加针刺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蜂针加针刺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情绪改变、两胁胀满等方面,三组治疗前后改善不明显,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两两之间亦无差异(P>0.05)。本研究针刺组30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蜂针组30例与蜂针加针刺组30例均出现局部反应(表皮疼痛、局部皮丘、红肿、瘙痒、色素沉着);蜂针组30例中出现全身反应有9例,占30%,其中发热5例,荨麻疹2例,淋巴结肿大1例,经间期出血1例;蜂针加针刺组30例中出现全身反应有4例,占13.33%,其中发热2例,荨麻疹1例,淋巴结肿大1例。经秩和检验,三组发生全身不良反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蜂针组、针刺组及蜂针加针刺组三组都可以减轻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症状,使乳房疼痛缓解或消失,使乳房肿块缩小或消失。三组疗效比较,蜂针组与针刺组疗效相近,蜂针加针刺组疗优于蜂针组及针刺组。蜂针疗法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操作简便易行,虽有一定的过敏反应,但在严密预防及监测下可控制在患者耐受范围内,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