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放经济条件下,实现内外均衡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终极目标。外部均衡的关键在于汇率制度的选择,内部均衡的基础在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二者的协调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政府对汇率制度的选择与判断,直接影响着国家范围内的宏观经济运转态势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只有通过合理的汇率制度、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三方面的适时搭配,才能够解决我国开放经济体制下内外不均衡的现状。而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的力度不断增大,贸易顺差持续出现,加上人民币面临一系列升值压力,在不同的经济阶段,汇率制度会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冲突,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重视,在此背景下研究汇率制度的变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从不同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入手,以目前学界普遍使用的经典Mundell-Fleming模型为研究基础,并根据我国当前国情对模型进行了一定的修正。通过对大量中外文献的研读和梳理,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不同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做出自己的判断与研究。通过我国一系列历史阶段的汇率制度的变迁和国内外理论梳理,研究了1994年以来二者之间存在的主要冲突,并结合当时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分析了冲突原因。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与汇改之前相比,货币政策(数量型和价格型)与政策目标(产出和物价)的相关性得到强化,同时从脉冲响应分析结果也可以发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得到提高,特别是价格型货币政策(利率)对物价和产出的冲击相对较大且具有持久性,数量型货币政策(M2)对物价和产出的影响也得到明显提高,但总体而言,价格型货币政策发挥的调节效应提升明显。此外,汇率对物价和产出的影响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改善,特别是汇率传递的影响程度及期限。因此,汇改之后中国人民银行进行汇率方面的调整需要考虑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最后,结合我国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面临的具体环境和问题,从我国汇率制度、货币政策、二者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三个维度提出了对策建议,比如优化汇率形成基础及以稳定人民币币值、实现我国宏观经济快速、健康、稳健发展为原则的对策建议,以期对以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比较新颖。一国的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系一直是宏观经济领域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以中国实际为出发点,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而以往的研究文献对该问题的探讨大多从多国角度来进行,即使是从一国角度来研究的,也很少将汇率制度划分成单一的固定汇率制度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两个时期和阶段进行。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文的研究视角比较新颖,并适时地将研究分为汇改前的固定汇率制度阶段和汇改后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阶段,以对这两个阶段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和对比,为未来中国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二者协调一致作用的发挥提供了理论参考和现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