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大埔县百侯古镇聚落形态的近现代演化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xiangren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梅州地区的乡村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巨大变迁,其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近现代演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乡村聚落在近现代演化进程中,梅州地区的乡村普遍相对完整地保存了多个发展时段中形成的建设片区,聚落空间体现为历时性历史痕迹的共时并存。同时梅州地区的乡村聚落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各式问题也日益凸显,在目前国家推崇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时代背景下,关于梅州地区传统乡村聚落形态演化的研究也显得极为迫切。本文期望通过典型个案的研究,为研究客家乡村聚落现代演化普遍规律提供重要样本,为更深层次的建筑理论研究奠定基础。本文的研究对象大埔县百侯镇,百侯镇是国历史文化名镇,在明清时期形成了典型的客家聚落形态,其丰富的经济、文化、历史资源一直受到诸多人文学者的关注,丰富的历时性资料也对本文从个案角度深入理解梅州地区传统乡村聚落形态近现代演化的历程提供巨大的便利条件。本文在着眼于具体形态变迁的分析之前,首先对各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中与聚落形态变化相关的因素进行概括,然后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上对聚落形态的演化历程和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宏观层次上关注聚落的生态格局、聚落规模以及用地组成结构;中观层次上关注聚落的街巷肌理以及各类公共空间的分布规律;微观层次上关注聚落内部以民居为主的建筑形态变化。本文的内容结构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在文献研究与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对国内外乡村聚落形态演化研究的方法进行梳理归纳,搭建以个案研究为切入点的研究框架。第二部分是第二章,主要对明清时期形成的聚落初始形态进行了概括分析。第三部分为第三章到第六章,将其演化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民国时期,建国初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快速城镇化时期(1992年至今)。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对百侯聚落各个发展阶段的聚落形态变化进行梳理。最后根据百侯镇的演化历程,探讨聚落形态近现代演化的规律和演化机制,并对聚落未来的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其他文献
未来5G移动通信在频谱效率和用户连接数等方面的需求都有巨大的增长,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打破了传统接入方式中资源正交的限制,允许多个用户通过功率域或码域的多路复用共享
有关两汉之际王郎的史料主要见于《后汉书》,其中有些记载并非客观公允,质疑对其中王郎的邯郸籍贯问题,对王郎诈称汉成帝之子刘子舆的问题,对刘秀是灭亡王郎的首要功臣问题。认为
“丢也丢不下,带也带不走;情人是木碗该多好,可以揣在怀里头。”  一首古老的藏族情歌,形象地表现出藏族人对一个好木碗的喜爱如同对情人般的迷恋。木碗是藏民族的传统生活用品,而制作木碗,则是在奔子栏藏区传之甚久的民间手工技艺。    据《雪域西藏风情录》记载:西藏的木碗种类很多,价格差别极大。最好的木碗是“察牙”和“纳抛”。“察牙”分措那“察牙”和奔子栏“察牙”等,尤以奔子栏“察牙”最为有名。  于是
  作为大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种植业具有农业伦理学之度的“时宜性”“地宜性”和“尽地力”特征,对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古至今,构成中国农耕文化具体
1778年,英国探险航海家库克船长第一次发现了夏威夷群岛,他在自己的北美航海日记中写道:"在我们临近或离开三维治岛的时候,每次都有好多戴着面具头盔、划着双体木舟到我们船边
本文给出了矢辐射场的元到双基分布的一个结果。
<正> 黄山谷的人格令人钦佩,早已成定论;黄山谷的诗歌风格后人却毁誉不一。称道者谓其“清新奇峭,颇道前人未尝道处,自为一家,此其妙也。”“奇而有法”。指摘者则调其“有奇
对具有民族特色的西藏工布民居的火灾危险性进行了阐述,提出了遏制民族地区木质建筑火灾事故的消防安全对策。
崔述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辨伪学家和历史学家,今年正值其逝世200周年。回望历史可以发现,崔述的学术思想在封建时代不受重视,20世纪初被重新认识并得以显名于世。20世纪初期,学界由
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是公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体现了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关系。公民社会是公众参与性社会,是公权力有限的社会,是政府与公民合作治理的社会,是具有包容性的多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