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烷封端的多臂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分析及其导电性能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hiiu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含“金刚烷基”的金刚烷甲酸和多臂醇为原料,制备含金刚烷末端的多臂化合物—三(1-金刚烷甲酸)三乙醇胺酯和四(1-金刚烷甲酸)季戊四醇酯。采用NMR、FT-IR、元素分析等表征其结构。   采用DSC对三(1-金刚烷甲酸)三乙醇胺酯的热性能进行研究。DSC结果显示:-10.2℃处,固-固相转变吸热(相Ⅱ→Ⅰ,△Strs=80.68J·mol-1·K-1);107.6℃处,熔融吸热(相Ⅰ→L,△Sfis=37.19 J·mol-1·K-1),且△Strs/△Sfis=2.17>1。这与塑晶的判据△Strs/△Sfus≥1相符。   将三(1-金刚烷甲酸)三乙醇胺酯作为添加剂加入聚合物基体(PEO)中制备复合聚合物电解质(PEO)8LiClO4-Rl,交流阻抗测试表明:当添加剂含量为5%时,体系的离子电导率达到最大,为9.00×10-5 S/cm,比无添加剂的(PEO)8LiClO4材料的电导率高出2个数量级,且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导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明显提高,当整个体系的温度超过PEO的熔融温度时,其电导率的增速减缓。   采用DSC、变温XRD对四(1-金刚烷甲酸)季戊四醇酯的相转变及其转变前后的晶体结构进行研究,采用Hyperchem8.0.3对其‘低温相’结构进行模拟,并对其相转变进行熵分析。   四(1-金刚烷甲酸)季戊四醇酯的DSC结果显示:177.6℃处,固-固相转变吸热(相Ⅱ→Ⅰ,△Strs=110.55 J·mol-1·K-1);278.8℃处,熔融吸热(相Ⅰ→L,△Sfus=70.07 J·mol-1·K-1),且△Strs/△Sfus=1.58>1。XRD测试表明:在178℃前后,其X-射线衍射谱图不同。Dicvol指标化表明:‘低温相’时,四(1-金刚烷甲酸)季戊四醇酯为低对称的单斜晶系,其空间群为P-1,其晶胞参数为:a=16.4670(19)(A),b=9.0489(6)(A),c=9.2246(8)(A),α=94.845(5),β=120.454(5),γ=106.711(7);‘高温相’为对称性较高的四方晶系,其空间群为P4mmm,其晶胞参数为:a=16.0362(13)(A),c=4.9433(7)(A)。Hyperchem模拟证明四(1-金刚烷甲酸)季戊四醇酯分子既不是正四面体结构,也不是中心对称结构。
其他文献
有一天,邱启明站在镜子前,他看到了这么一个人:这个男人称不上英俊,发际线略高显得头发稀疏;他在46岁的同龄人中小算显眼,虽然个子很高,有一米八多,但早年间的辛劳和户外运动给他留下了黝黑粗糙的皮肤;他脸庞消瘦、留着普通的平头,摘下平日里压的很低的帽子,就会露出银色的双鬓;衣着也稍显随意,深色四装里的衬衫领扣从不扣上;小过比较难得的是,虽然经过无数风波,这个男人依然整口笑容可掬。但皱习惯了的眉毛有时会
作为一种可再生、洁净、价格低廉的资源,生物质转化与综合利用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课题,并且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木质纤维素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为烯烃的生产提供了一个全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将被消耗殆尽。目前,持续增长的全球能源需求与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增强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世界各地均将视野聚焦在如何解决能源安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人们在发展创新能源技术领域做出了大量的尝试。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最具潜力的新型能源装置,其具有环保、转化效率较高等优点而备受亲睐。阴极氧气还原反应(
本文以1:2的聚乙烯醇-海藻酸钠为包埋剂固定化啤酒酵母吸附重金属离子,结果如下。固定化啤酒酵母对Zn~(2+)吸附的最佳条件是:0.1mol/L HCl预处理的啤酒酵母,pH值为6.0,吸附时间为40min,质量浓度为4%的CaCl_2溶液,Zn~(2+)初始浓度为50mg/L,吸附率为65.72%。1.0mol/L的HCl作解吸剂时,解吸率为96.50%。固定化啤酒酵母对Cd~(2+)吸附的最佳
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因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易于微型化等优点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在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和开发中,其活性组分的固定化一直
随着对纳米材料研究的不断深入,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复合型纳米材料受到广泛的关注。其中,核壳结构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由于其具有磁性特征的功能性内核以及外部包覆的功能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