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近期预后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来源 :泸州医学院 西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wj9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由日本脑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突出表现的急性传染病。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和脑膜刺激征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本病于1871年在日本出现流行,1924年认识到该病为特殊传染病,1934年日本学者第1次从患者脑组织中分离出该病病原体,故又称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亚洲尤其东南亚是乙脑流行的主要地区,近年澳洲有流行的报道,国内除东北,西北和高原地区外均有流行。作为以蚊子为主要传播媒介的虫媒传染病在国内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7~9月为高发季节。人群对该病有普遍的易感性,但以隐性感染为主,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的比例达1、1000~2000。患者大多为10岁以下儿童,2~6岁最多见,随着疫苗的广泛接种,儿童和青少年的对该病的免疫力加强,发病年龄有后移的趋势,成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相对增高。乙脑和许多其它病毒性疾病相似,虽然在人类肆虐的历史有记录的已达100多年,但目前仍无特效的治疗措施,病死率仍高达10%30%,全球估计每年10,000人死于该病,重症患者后遗症率5%~0%。改善该病患者的预后仍是临床工作的迫切任务,本文拟通过对该病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获得影响该病预后的主要因素,以便及时有效的针对这些因素进行干预,改善预后。资料和方法:病例资源:2004~2006年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经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入选标准:流行性乙型脑炎血清特异IgM抗体阳性或符合《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诊断标准;各项待考察指标记录相对完整;治疗方案无明显差别。排除标准:有先天性疾病者和其它基础疾患的、发育及营养程度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的患儿,病程中放弃治疗者、恢复期入院者。根据第3版《实用传染病学》有关该病病情发展过程的特点进行恢复期的判断。回顾分析上述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流行病学及人口特点:性别、年龄、疫苗接种史;临床表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意识障碍情况、抽搐发作情况、肢体瘫痪情况、脑膜刺激征情况、深浅反射改变或病理反射情况、并发症情况;实验室检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变化。GCS分值及实验室检查项目数据均为入院第1次检查所得。预后评估:以死亡时间或进入恢复期2周为节点,通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系统将痊愈或瘫痪但家庭和社会生活勉强能自理者归为近期预后好组;死亡、植物状态、严重残疾,24小时需人照顾归为近期预后差组。根据数据特点分别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进行影响近期预后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后向逐步回归)等方法,筛选出独立的近期预后因素。结果:126例患者入选,近期预后差者48例,其中死亡12例,其它严重恢复期症状需24小时陪护者36例。病例中男60例,女66例,男女比为1/1.1。年龄最小6月,最大11岁,1~6岁间80例。有疫苗接种史的23例(18.3%),其中13例是部分完成接种程序,81.7%的患者无疫苗接种史。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出现深昏迷的20例。意识障碍时间发生在病程24小时内的39例(31%),24~48小时发生的28例(22.2%),48小时后发生的59例(46.8%)。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最低分5分,最高分13分,中位数为8.5分。抽搐发生在病程24小时内的39例(31%),24~48小时发生的20例(15.8%),48小时后发生的67例(53.2%)。呈严重发作抽搐的54例(42.0%),无或间断发作的72例(57.1%)。出现肢体运动能力下降的41例(32.5%),66例(52.4%)脑膜刺激征阳性。有并发症的57例(45.2%)。出现深浅反射改变或病理反射的90例(71.4%)。实验室检查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变化明显,中位数是8.37×109/L,57例在8.0×109/L以上,最高20.06×109/L。血小板计数有改变的55例,7例低于50×109m,35例在50~100×109/L,13例高于300×109/L。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的中位数是76.65U/L,丙氨酸转氨酶的中位数是69.9 U/L。近期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近期预后好与差两组年龄、性别、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的疫苗接种史、意识障碍发生时间、意识障碍程度、GCS评分、抽搐发生时间、抽搐严重程度、肢体运动能力、并发症、脑膜刺激征、深浅反射改变或病理反射、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等观察对象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意识障碍发生时间在病程24小时内、伴肢体运动能力下降、伴深浅反射改变或病理反射出现、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的升高是独立的近期预后因素。结论: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威胁我国儿童生命健康,给社会及家庭带来压力的主要的急性传染病之一,面对这个尚无特殊治疗措施的疾病从其临床特点中找到可能影响其预后的因素并早期给以关注显的非常必要。本文通过回顾分析126例患者的资料表明:患者病情进展速度、神经系统损害范围及程度、机体免疫反应状况、其它脏器损害情况对疾病的近期预后有明显的影响,临床在处理好极期的高热、抽搐、呼吸衰竭等情况外,需妥善处理脑水肿,对机体的免疫状况、其它脏器损伤等通过干预可以明显改善的因素应给与足够重视。该病目前发病人群仍以幼儿、学龄前儿童为主;发热,意识障碍、抽搐、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脑膜刺激征等症状体征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中除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改变外,血小板、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的改变也应引起重视。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患者绒毛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Alpha,HIF-1α)、血管内皮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与哺乳动物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关系,观察不同剂量同型半胱氨酸对哺乳动物心脏发育的毒性作用。方法将30只S-D孕鼠随机分为3组,高剂量组(10只)、低剂量组
目的:结合以往的研究,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的角度研究蜜环菌多糖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以及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血栓调节蛋白(TM)的角度研究它对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6组,设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阿司匹林组)蜜环菌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生理盐水、生理盐水、阿司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将确诊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进行常规治疗并加用低分子肝素(LMWH)的患者16例作为低分子肝素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