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ZnO属于Ⅱ-Ⅵ族宽带半导体,其禁带宽度为3.37eV,激子束缚能为60meV,在短波光电器件上具有很大的潜力,使得ZnO成为当今半导体材料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在ZnO光电特性研究中,制备结型器件是ZnO薄膜实用化的关键。实现ZnO基结型器件需要满足两个基本的条件:ZnO可靠p型掺杂的实现以及通过掺杂有效地调节ZnO的能带。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讨论了涉及能带工程的Cd、Be和Mg掺杂;以及涉及p型导电的Cu、Ag以及Li-N和Be-N共掺问题。通过计算这几种常见掺杂体系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掺杂前后电子能带结构、态密度以及分态密度的计算和比较,发现CdxZn1-xO价带顶端(VBM,conduction band minimum)始终由O-2p占据;而导带顶端(CBM,conduction band minimum)则由Cd-5s与Zn-4s杂化轨道控制。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加,带隙宽度的变窄由CBM位置下降和VBM位置上升共同决定,是产生荧光光谱红移的主要原因。此外,我们发现,Cd掺杂引起晶胞发生膨胀也是导致CdxZn1-xO禁带宽度变小的原因之一,晶格膨胀对带隙减小的贡献约为20%-30%。通过研究Cd原子对ZnO中本征缺陷形成能及离化能的影响,我们发现,当Cd原子与VO(O空位)靠近时,可以显著降低VO的形成能,导致CdZn-VO复合体(其中CdZn为Cd原子替位原子)的形成,但对其它本征缺陷的形成能影响不大。然而,计算结果显示CdZn-VO复合体的离化能较高,与VO接近,不太可能是n型载流子的起源。因此,我们进一步研究了更为复杂的复合体结果,如Zni-CdZn-VO(其中Zni为Zn填隙),并由此推论n型载流子的起源可能与Zni-CdZn-VO类似的复合体结构有关,如Zni-2CdZn-2VO和Zni-3CdZn-3VO等。2.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对Be掺杂及Mg掺杂ZnO的带结构,DOS和轨道能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由于Be和Mg没有d电子,使得掺杂后合金的p-d排斥减弱,从而使得VBM下降。同时由于Be和Mg的最外层s点的轨道能量较高,有效地提升了合金中的CBM。VBM与CBM的共同作用使得掺杂后的ZnO带隙展宽。此外,我们研究了Be掺杂导致的合金压应变对带隙展宽的贡献,发现晶格缩小对带隙展宽的影响约为20%-30%。掺杂合金形成焓的结果计算结果显示,显示由于Mg与Zn的离子半径差别较小,Mg掺杂ZnO比Be掺杂更稳定。3.对纤锌矿结构CuxZn1-xO和AgxZn1-xO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进行了第一性原理计算。与具有相似离子半径的Mg和Cd掺杂相比,Cu和Ag掺杂的形成焓高于Mg和Cd掺杂,合金稳定性下降。电子结构的计算结果显示,Cu和Ag掺杂导致ZnO带隙的减小。通过分析Cu和Ag掺杂ZnO的电子结构,我们发现Cu和Ag掺杂属于受主掺杂,其杂质能级位于VBM附近,重掺杂使得Cu-3d和Ag-4d电子的杂质能级展宽,并与O-2p电子占据的VBM相连接是导致ZnO带隙减小的主要贡献。因此,Cu,Ag掺杂引起的ZnO带隙减小主要发生在掺杂浓度足以使得杂质能带与VBM相连之后;一旦杂质能带与VBM相连,掺杂浓度增加对带隙的影响不大,此时,Cu-4s和Ag-5s电子对CBM的影响是带隙变化的重要原因。4.通过计算Li,N共掺和Be,N共掺ZnO中缺陷的形成能、离化能以及结合能,发现对于Li,N共掺,在O充足的情况下,LiZn(Li替位Zn)是产生p型的原因,而在Zn充足的情况下,Lii-LiZn-NO复合体(其中Lii为Li填隙,NO为N替位O)有着相对较低的形成能和离化能,以及最低的结合能,因此可能成为这种情况下p型的起源。对于Be,N共掺ZnO,讨论了nBeZn-NO及Bei-nNO两种类型的缺陷(其中BeZn为Be替位Zn,Bei为Be填隙)。结果显示,在O充足的情况下,4BeZn-NO是p型导电性的起源,而在Zn充足的情况下,除了4BeZn-NO之外,Bei-3NO也可能是对p型导电性产生贡献。5.通过第一性原理赝势计算对HX(Hexagonal)以及WZ(Wurtzite)ZnO的比较研究,讨论了两相在临界相变压时电子结构以及光学属性包括介电函数,折射率和吸收系数。结果显示WZ转变为HX时,能带从直接带隙变为了间接带隙,而且带隙宽度也相应的减小。HX的介电函数与WZ存在一定的不同,特别是在E//c方向。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折射率以及吸收系数上。这些差异可以归结为HX结构在c轴上比WZ多一个键。此外对HX的电子结构以及光学属性也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