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彝族习惯法与国家法调适问题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wd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在发展中所形成的多元文化格局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与此相适应,多元文化也造就了法律多元的现象,作为法律文化体现的习惯法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中大量存在,在司法实务中被广泛适用。民族法制研究是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的有机内容,但现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研究中把国家法律与某一个具体少数民族传统习惯法相联系来研究的成果还比较少。本论文就是以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传统习惯法的适用问题为中心,把国家法和凉山彝族传统习惯法相联系来研究,丰富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具体研究内容,对凉山彝族地区解决民间纠纷提供借鉴和参考,并在理论上对国家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贯彻落实进行探索和思考。正是基于此,笔者以凉山彝族核心地区美姑县的田野调查材料为主要参照,对彝族传统习惯法的形成、发展和适用现状等问题展开论述。然后尽可能客观地描述彝族现实社会纠纷解决规则的运作状态,进而提出了如何对彝族习惯法和国家法进行调适的措施:第一,在立法层面上整合习惯法,对习惯法中符合国家法又符合法律原理的部分进行借鉴和吸收,对不符合国家法又不符合法律原理的部分予以废止。同时,更为充分的赋予民族地区立法变通权的行使。第二,在司法层面上强调法官如何应用习惯法处理案件外,还提议在法律放任性调整领域当事人习惯法选择权的赋予,法律基本性调整领域当事人习惯法选择权的禁止。第三,彝族地区大调解格局的构建和完善。提出了如何构建诉讼调解,人民调解和民间调解相衔接的良性互动的机制,强调在彝族地区法院成立专门指导“大调解”格局的机构,以更好的将彝族习惯法与国家法在实践中进行衔接和融合。
其他文献
瑰丽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有的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云南旅游的最大特色和优势,也是云南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得以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云南旅游业经过最近十几年的发展,进入二
本文本着“不管民族大小、历史长短,都有自己的民族艺术,这种传统或民族性,也随着民族生活和意识的变化而变化,民族艺术不存在亘古不变的模式,它将随着民族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变化。
一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土地改革史。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根本上就是土地问题。因此,土地问题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学位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对于提高计算机网络通信水平,并实现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网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同现模式反映了对象移动过程中的接触情况。快速准确地挖掘移动对象的同现模式是许多领域开展研究的基础。本文提出了一种从移动对象的历史轨迹数据集中快速检测重要同现模式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原理在民族区域自治上的具体应用,据以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坚持和实行民族区域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计算机技术不再仅限于对于各类数据的计算和处理,而是开始向着问题求解、知识处理等更高的层次延伸,也使得人工智能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
“纸”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从东汉时期蔡伦创造性地总结的了一整套造纸工艺至今已近2000年的历史。在近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也
物联网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对提升人们日常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当前物联网发展中电子技术信息的应用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的工作经验,提出如何提升电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