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直线加速器建立放射性直肠炎(Radiation Proctitis, RP)大鼠模型,评价消痔灵注射液对放射性直肠炎大鼠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1、选用48只检疫合格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建立实验组大鼠放射性直肠炎的模型。(1)照射方法:对SD大鼠进行麻醉,待肌肉完全松弛后,将SD大鼠仰卧位固定于特制纸板上,用直线加速器进行照射,照射范围为肛缘至腹部范围4cm,放射源至皮肤距离为100cm,照射剂量25Gy,剂量率500cGy/min。(2)观察指标:照射后每日观察并记录大鼠的精神、饮食、活动、毛发、体质量、大便隐血等一般情况。从第2周开始,每周记录1次,共12周。12周后随机抽取实验组5只大鼠,取血后立即处死,取直肠标本行 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改变。(3)造模评价:大鼠一般情况严重异常(即一般情况评分≥3分),直肠组织呈中度以上炎性改变,即为造模成功。2、药物灌肠及作用机制研究。(1)分组及用药:将实验组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福尔马林组、低浓度消痔灵溶液组(2%)、中浓度消痔灵溶液组(3%)、高浓度消痔灵溶液组(4%)。模型组只进行造模,不行灌肠处理;福尔马林组造模后,用10%福尔马林溶液灌肠;低、中、高浓度消痔灵溶液组造模后,分别用2%、3%、4%的消痔灵溶液灌肠。照射后第12周开始灌肠,持续灌肠2周,隔天1次,共计7次。(2)观察指标:记录大鼠的精神、饮食、活动、毛发、体质量、大便隐血等一般情况;取大鼠直肠组织,使用HE染色并于光镜下观察病理变化情况;处死后取大鼠腹主静脉血,使用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2(Interleukin-2,白细胞介素-2)、IL-6(Interleukin-6,白细胞介素-6)、TNF-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水平。
结果:1、一般情况:(1)一般征象:空白对照组大鼠精神、活动正常,毛色有光泽,反应敏捷,食欲好,大便为成形粪便,肛门无粪染。模型组大鼠精神倦怠,活动减少,扎堆蜷缩于角落,遇刺激时呈弓背状,攻击性强,进食、饮水量减少,排便次数增多,排便间隔时间短,粪质含水量多,为黑褐色水样便或呈大颗粒状,肛门可见不成形粪便粘附,肛周毛发呈撮状,放射区域尾部毛发脱落。与模型组相比,各组灌肠2周后,10%福尔马林组大鼠精神一般,活动恢复,进食、饮水量无明显变化,毛色亮白有光泽,大便为大颗粒润泽粪粒;2%消痔灵注射液组、3%消痔灵注射液组、4%消痔灵注射液组的大鼠精神、活动良好,进食、饮水量增多,毛色亮白光泽,大便为成形粪粒,干湿适中。(2)体质量:给药前实验组各组间的体质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各组灌肠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10%福尔马林组、2%消痔灵注射液组、3%消痔灵注射液组、4%消痔灵注射液组的大鼠体质量增长量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模型组外,其余四组实验组两两比较,体质量增长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大便隐血试验:所有实验组大鼠照射前大便隐血试验均呈阴性,造模成功后均呈阳性表现。各组灌肠2周后,除模型组外,经10%福尔马林组、2%消痔灵注射液组、3%消痔灵注射液组、4%消痔灵注射液组灌肠治疗后的大鼠大便隐血改善率分别为75%、50%、75%、87.5%。2、炎症指标:与模型组相比,其余实验组大鼠血清中IL-2、IL-6、TNF-α的浓度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0%福尔马林组相比,三组不同浓度的消痔灵注射液组的浓度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同浓度的消痔灵注射液之间两两比较,4%消痔灵注射液组的浓度水平低于2%消痔灵注射液组和3%消痔灵注射液组,3%消痔灵注射液组低于2%消痔灵注射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病理情况:(1)肉眼形态学观察:空白对照组的大鼠直肠组织黏膜颜色粉红,未见明显充血。模型组的大鼠直肠组织黏膜颜色暗红,组织增厚,可见明显充血、肿胀及大小不等的溃疡点。10%福尔马林组的大鼠直肠黏膜偏白,欠光滑,肠壁稍薄,组织水肿,未见出血点。不同浓度消痔灵注射液组出现浓度与肉眼黏膜病变程度呈反比的趋势,4%浓度消痔灵注射液组的肉眼黏膜病变程度最低。(2)组织形态学观察:空白对照组大鼠直肠组织结构完整,黏膜连续,未见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直肠黏膜上皮可见淋巴细胞浸润,腺体结构不完整,组织损伤特征明显,多灶性溃疡形成;10%福尔马林组、2%消痔灵注射液组、3%消痔灵注射液组、4%消痔灵注射液组大鼠直肠黏膜上皮均无明显水肿,部分腺体细胞修复,腺体结构基本完整,黏膜下组织轻度充血,局部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不同浓度消痔灵注射液组出现浓度与镜下黏膜病变程度呈反比的趋势,4%浓度消痔灵注射液组的镜下黏膜病变程度最低。
结论:1、使用局部单次大剂量(25Gy)放射干预可成功建立大鼠放射性直肠炎模型,与既往研究相符;该模型建立较为简单,易操作,可复制。
2、消痔灵注射液保留灌肠对于治疗放射性直肠炎有显著疗效,能缓解放射性直肠炎的便血情况,改善大鼠体质量增长,降低放射性直肠炎大鼠血清中IL-2、IL-6、TNF-α的浓度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3、4%消痔灵注射液灌肠可作为治疗放射性直肠炎大鼠的最佳浓度选择,消痔灵注射液治疗放射性直肠炎大鼠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症细胞因子IL-2、IL-6、TNF-α的合成、释放有关。
方法:1、选用48只检疫合格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建立实验组大鼠放射性直肠炎的模型。(1)照射方法:对SD大鼠进行麻醉,待肌肉完全松弛后,将SD大鼠仰卧位固定于特制纸板上,用直线加速器进行照射,照射范围为肛缘至腹部范围4cm,放射源至皮肤距离为100cm,照射剂量25Gy,剂量率500cGy/min。(2)观察指标:照射后每日观察并记录大鼠的精神、饮食、活动、毛发、体质量、大便隐血等一般情况。从第2周开始,每周记录1次,共12周。12周后随机抽取实验组5只大鼠,取血后立即处死,取直肠标本行 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改变。(3)造模评价:大鼠一般情况严重异常(即一般情况评分≥3分),直肠组织呈中度以上炎性改变,即为造模成功。2、药物灌肠及作用机制研究。(1)分组及用药:将实验组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福尔马林组、低浓度消痔灵溶液组(2%)、中浓度消痔灵溶液组(3%)、高浓度消痔灵溶液组(4%)。模型组只进行造模,不行灌肠处理;福尔马林组造模后,用10%福尔马林溶液灌肠;低、中、高浓度消痔灵溶液组造模后,分别用2%、3%、4%的消痔灵溶液灌肠。照射后第12周开始灌肠,持续灌肠2周,隔天1次,共计7次。(2)观察指标:记录大鼠的精神、饮食、活动、毛发、体质量、大便隐血等一般情况;取大鼠直肠组织,使用HE染色并于光镜下观察病理变化情况;处死后取大鼠腹主静脉血,使用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2(Interleukin-2,白细胞介素-2)、IL-6(Interleukin-6,白细胞介素-6)、TNF-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水平。
结果:1、一般情况:(1)一般征象:空白对照组大鼠精神、活动正常,毛色有光泽,反应敏捷,食欲好,大便为成形粪便,肛门无粪染。模型组大鼠精神倦怠,活动减少,扎堆蜷缩于角落,遇刺激时呈弓背状,攻击性强,进食、饮水量减少,排便次数增多,排便间隔时间短,粪质含水量多,为黑褐色水样便或呈大颗粒状,肛门可见不成形粪便粘附,肛周毛发呈撮状,放射区域尾部毛发脱落。与模型组相比,各组灌肠2周后,10%福尔马林组大鼠精神一般,活动恢复,进食、饮水量无明显变化,毛色亮白有光泽,大便为大颗粒润泽粪粒;2%消痔灵注射液组、3%消痔灵注射液组、4%消痔灵注射液组的大鼠精神、活动良好,进食、饮水量增多,毛色亮白光泽,大便为成形粪粒,干湿适中。(2)体质量:给药前实验组各组间的体质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各组灌肠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10%福尔马林组、2%消痔灵注射液组、3%消痔灵注射液组、4%消痔灵注射液组的大鼠体质量增长量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模型组外,其余四组实验组两两比较,体质量增长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大便隐血试验:所有实验组大鼠照射前大便隐血试验均呈阴性,造模成功后均呈阳性表现。各组灌肠2周后,除模型组外,经10%福尔马林组、2%消痔灵注射液组、3%消痔灵注射液组、4%消痔灵注射液组灌肠治疗后的大鼠大便隐血改善率分别为75%、50%、75%、87.5%。2、炎症指标:与模型组相比,其余实验组大鼠血清中IL-2、IL-6、TNF-α的浓度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0%福尔马林组相比,三组不同浓度的消痔灵注射液组的浓度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同浓度的消痔灵注射液之间两两比较,4%消痔灵注射液组的浓度水平低于2%消痔灵注射液组和3%消痔灵注射液组,3%消痔灵注射液组低于2%消痔灵注射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病理情况:(1)肉眼形态学观察:空白对照组的大鼠直肠组织黏膜颜色粉红,未见明显充血。模型组的大鼠直肠组织黏膜颜色暗红,组织增厚,可见明显充血、肿胀及大小不等的溃疡点。10%福尔马林组的大鼠直肠黏膜偏白,欠光滑,肠壁稍薄,组织水肿,未见出血点。不同浓度消痔灵注射液组出现浓度与肉眼黏膜病变程度呈反比的趋势,4%浓度消痔灵注射液组的肉眼黏膜病变程度最低。(2)组织形态学观察:空白对照组大鼠直肠组织结构完整,黏膜连续,未见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直肠黏膜上皮可见淋巴细胞浸润,腺体结构不完整,组织损伤特征明显,多灶性溃疡形成;10%福尔马林组、2%消痔灵注射液组、3%消痔灵注射液组、4%消痔灵注射液组大鼠直肠黏膜上皮均无明显水肿,部分腺体细胞修复,腺体结构基本完整,黏膜下组织轻度充血,局部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不同浓度消痔灵注射液组出现浓度与镜下黏膜病变程度呈反比的趋势,4%浓度消痔灵注射液组的镜下黏膜病变程度最低。
结论:1、使用局部单次大剂量(25Gy)放射干预可成功建立大鼠放射性直肠炎模型,与既往研究相符;该模型建立较为简单,易操作,可复制。
2、消痔灵注射液保留灌肠对于治疗放射性直肠炎有显著疗效,能缓解放射性直肠炎的便血情况,改善大鼠体质量增长,降低放射性直肠炎大鼠血清中IL-2、IL-6、TNF-α的浓度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3、4%消痔灵注射液灌肠可作为治疗放射性直肠炎大鼠的最佳浓度选择,消痔灵注射液治疗放射性直肠炎大鼠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症细胞因子IL-2、IL-6、TNF-α的合成、释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