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纹枯病是世界性的水稻三大病害之一,严重发生时可导致巨大的产量损失和严重的品质降低。水稻纹枯病的致病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属于宽寄主范围的半腐生真菌,除了水稻以外,还可以侵染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在我国南方稻区的很多地方,纹枯病已经成为水稻的第一大病害。然而,相对于水稻的另2大病害(白叶枯病和稻瘟病)而言,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不存在主基因抗性。现有种质资源中也未发现表现免疫或高抗的品种。因此,深入挖掘现有资源中的数量抗性基因(Quantitative trail locus,QTL),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而且可以对数量抗病性的机理研究提供帮助。截至目前,在水稻的多个研究群体上一共检测到30个左右的抗纹枯病QTL,涉及到全部的水稻12条染色体。其中一个抗性QTL-qSB-11,在之前的多个研究中均被检测发现,具有较高的重演性。其抗性等位基因(qSB-11Le)来自相对感病品种Lemont,而感病等位基因(qSB-11Tq)则来自相对抗病的籼稻品种特青。在qSB-11置信区间(RM167-RG118-RM202-G44)内未检测到株高、生育期等间接影响纹枯病发生发展的性状的QTL。本研究对qSB-11开展了深入研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Lemont(轮回亲本)和特青的回交BC4F1群体中,选择到1个单株,其具有的遗传背景十分相似于轮回亲本Lemont,但在qSB-11的置信区间上表现为杂合基因型。在该单株的后代群体(BC4F2)中,结合qSB-11置信区间内的标记基因型,分别筛选出杂合基因型(qSB-11H)、轮回亲本Lemont型(qSB-11Le)和非轮回亲本特青型(qSB-11Tq)等个体单株组成的3种群体。对这3种群体进行了有重复的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qSB-11Le的抗性效应具有剂量性特征,即其加性效应在-0.5级左右(减轻纹枯病病级0.5级),而纯合状态时可减轻病级1级左右;从水稻分蘖末期至成熟期,qSB-11Le均能提供一定水平的抗病效应。在上述qSB-11Tq类型的BC4F2群体中,继续进行背景筛选并获得Lemont的近等基因系NIL-qSB11Tq,其在qSB-11置信区间上被特青染色体片段所替代。利用这一对近等基因系材料,本研究开展了纹枯病的产量损失率实验,实验中设置了3种纹枯病发病条件:不发病、一般发病和重发病。结果表明:在纹枯病重发生条件下(病级在8级左右,0-9级评级标准),qSB-11Le能挽回的产量损失率达到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