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目前真丝织物折皱回复性差、整理织物强力损伤严重的问题,论文采用端氢硅油和甲代烯丙基醇为原料,以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为功能改性剂,制备异氰酸酯基封端聚硅氧烷整理剂。通过聚硅氧烷链段改善真丝织物柔滑性,降低整理织物因应力集中而引起的强力下降问题;通过高反应性的异氰酸酯基提高整理剂与真丝纤维的交联程度,赋予整理织物良好的抗皱性。但聚硅氧烷疏水性强,整理织物亲水性下降,为此,本文又采用烯丙基聚醚和端含氢硅油为原料,以MDI为功能改性剂,制备异氰酸酯基封端聚醚改性聚硅氧烷整理剂,应用于真丝织物的抗皱整理,以赋予织物良好抗皱性和亲水性。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第一部分:异氰酸酯基封端聚硅氧烷的制备及其在真丝织物抗皱整理中的应用。以端氢硅油和甲代烯丙基醇为原料,氯铂酸为催化剂,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制备羟烷基聚硅氧烷。探究合成工艺条件对双键转化率的影响,优化合成工艺条件。合成工艺优化条件为:催化剂用量为60 ppm,反应温度为85℃,反应时间为4 h时,合成反应的转化率为87.3%,该工艺条件具有很好的适用性。FTIR和~1H-NMR分析表明该产物为羟烷基聚硅氧烷。以羟烷基聚硅氧烷为原料,MDI为功能改性剂,并通过己内酰胺封端,制备异氰酸酯基封端聚硅氧烷。研究封端反应温度、封端反应时间对-NCO封端率的影响,采用FT-IR和GPC对产物进行表征。封端反应优化工艺条件为:固定n(异氰酸酯基封端聚硅氧烷预聚物)∶n(己内酰胺)=1∶2.4,封端温度为70℃,封端时间为3 h。且FTIR和GPC分析表明产物为异氰酸酯基封端聚硅氧烷。将其作为整理剂对真丝织物进行抗皱整理,研究端氢聚硅氧烷摩尔质量对真丝织物抗皱性能的影响,研究整理剂用量、焙烘温度、焙烘时间等工艺参数对真丝织物性能的影响,优化整理工艺条件,测定整理织物的性能。结果表明:当端氢聚硅氧烷摩尔质量为1914 g/mol,织物的抗皱效果最好。其整理优化工艺条件为:整理剂用量为60 g/L,焙烘温度为150℃,焙烘时间为3 min。此时,真丝织物的干、湿折皱回复角分别为302.6°和229°,抗皱性能佳,且耐水洗性较好;整理织物的强力损伤小,且不泛黄。相比环氧改性聚硅氧烷整理剂、柠檬酸、乙二醛抗皱整理剂,异氰酸酯基封端聚硅氧烷整理剂整理的真丝织物抗皱效果好,强力损伤小。第二部分:异氰酸酯基封端聚醚改性聚硅氧烷的制备及其在真丝织物抗皱整理中的应用。以端含氢硅油与烯丙基聚醚为原料,氯铂酸为催化剂,制备端羟基聚醚改性聚硅氧烷。探究合成工艺条件对双键转化率的影响,优化合成工艺条件,采用FTIR和~1H-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合成工艺优化条件为:硅氢键和碳碳双键的摩尔比为1∶1.2,催化剂用量为30 ppm,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4 h时,合成反应的转化率为88%。在此基础上,以端羟基聚醚改性聚硅氧烷为原料,MDI为功能改性剂,通过己内酰胺封端,制备异氰酸酯基封端聚醚改性聚硅氧烷,并将其作为整理剂应用于真丝织物的抗皱整理。研究端氢聚硅氧烷的摩尔质量、烯丙基聚醚的摩尔质量对整理剂表面活性及真丝织物性能的影响,研究整理剂用量、焙烘温度、焙烘时间等工艺参数对真丝织物性能的影响,优化整理工艺条件,测定整理织物的性能。结果表明:当端氢聚硅氧烷摩尔质量为1321 g/mol,烯丙基聚醚摩尔质量为400 g/mol时,整理剂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和抗皱效果。确定整理工艺优化条件为:整理剂用量为15 g/L,焙烘温度为140℃,焙烘时间为5 min。此条件下整理织物具有良好的抗皱效果,干折皱回复角为308°,湿折皱回复角为214°,耐水洗性略有下降;织物断裂强力保留率为98.3%;织物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柔软性且不泛黄。与异氰酸酯基封端聚硅氧烷整理剂整理效果相比,该整理剂整理的织物具有良好的抗皱性和亲水性。研究表明,相对其它抗皱整理剂,采用异氰酸酯基封端聚硅氧烷整理剂整理真丝织物可以改善真丝织物抗皱性能,并保持织物良好的强力保留率。相对异氰酸酯基封端聚硅氧烷整理剂,采用异氰酸酯基封端聚醚改性聚硅氧烷整理剂整理真丝织物,可以赋予织物相近的抗皱性和强力保留率以及良好的亲水性和吸湿透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