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德育属于灌输德育,它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德育研究中日益突出人文缺失的弊端,其根源在于交往的缺失和目的理性的盛行。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从交往理性的角度出发,确立“交往德育”理念。将“交往”引入德育研究领域,用马克思所设想的交往理论模式:“主体—客体—主体”模式,重新审视和反思德育实践中的诸多问题,把传统的工具性德育转变为主体间性德育尝试探讨高校交往德育模式。本文就高校交往德育模式的实现机制作初步的探讨。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高校交往德育模式的内涵、特征、基本原则出发,全面系统的对高校交往德育模式这一模式进行阐述。高校德育是提升大学生生命品质的精神交往,高校交往德育是高校师生、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主体间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过程。高校交往德育模式的构建一定是双向构建。其核心要求是相互理解。第二部分从以“人”为本出发,从教师的长效工作机制、学生的自我育德机制、和谐环境育人机制三方面分别探讨高校德育的实现机制,从而阐释出高效德育应从交往出发,以教师、学生为主体,形成“主体—客体—主体”的高校交往德育模式。第三部分从高校交往德育模式的实施过程出发,试着探讨高校交往德育模式的实施,构建道德交往情景,开展以交往活动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活动,高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必须回归人之共性存在的生活世界,追求可能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