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飑线系统的触发背景存在很大的地域性和环境性差异,不同飑线系统中的地闪活动演变和空间分布特征也有很大区别,本文利用天气系统配置分析图、温度对数压力图讨论了两次飑线过程的天气背景和大气层结特征;利用全国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两次飑线系统中雷达扫描区域内的不同极性地闪活动时空分布演变特征;结合雷达回波资料,讨论两次飑线过程的地闪活动与对流单体的演变之间的关系,探究地闪活动分布与雷达回波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飑线的发生依赖于“下湿上干”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低层逆温层阻碍地面和高空热量和水汽的垂直交换,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积累,高空槽前急流带来充足的水汽和热量,中低层切变线、干线以及地面中尺度低压辐合系统为强对流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这些天气条件有利于江苏地区产生冰雹、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2)飑线演变过程中负地闪占主导,其频数的变化基本反映了强对流的演变情况,负地闪和正地闪的变化情况在飑线成熟阶段相对一致,在消散阶段时有差别,强对流天气中的冰雹活动会导致地闪活动骤增和陡降。地闪活动演变过程中存在着周期约为40~60 min的规律性变化,这与飑线系统中多单体结构的合并和分裂有关。(3)正负地闪空间分布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偶极子”型,即负地闪一般集中于45~55 dBZ的强回波区,而正地闪更容易发生于强对流中心外围30~45 dBZ的回波区内;另一种表现出极性相反的地闪空间分布特征,即正地闪主要分布于强对流中心以及附近(40dBZ以上),负地闪的发生对回波强度的要求要低(35-45dBZ),而到了对流减弱时,负地闪和正地闪的分布趋向一致。强对流系统中地闪活动主要集中于回波顶高达到-20℃℃层高度的区域中,此高度处富含对起电贡献较大的冰晶粒子、过冷水滴和霰粒子,并且地闪频数与回波顶高较高(9km、10km)的总回波面积的变化呈正相关。(4)飑线中的地闪活动主要分布于40 dBZ回波顶高突破了 0℃层结高度尤其是突破了-10℃层结高度的区域,回波强度超过55 dBZ的单体内部地闪较少发生,在相同时间段内发生正地闪的位置没有负地闪产生。在“偶极子”型地闪空间分布的强对流系统中,负地闪随着对流系统的减弱趋向于强回波中心,而正地闪主要分布于回波单体之间的过渡区,对单体的对流强度要求较负地闪要低,另一种则反之。在极性相反的地闪空间分布型的强对流系统(飑线演变成的超级单体)中,反射率因子回波墙一侧形成回波悬垂,这一侧不容易发生地闪,而另一侧更容易发生地闪,而且降雹区域前侧附近的地闪会相对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