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在文化上已经进入或正在进入图像时代。这已是当今一个不争的事实。图像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各种影像,更为重要的是,人们一直以来对世界的认识和生活方式即将被颠覆,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感知世界的能力也在发生变化。从根本上来说,当前文化领域的变化主要是从传统意义上的语言中心意象转变为现在的视觉图像为中心。图像艺术在悄然之中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现实。图像化在文学中的体现不仅仅只限于外部的语言特征,同时还表征为内部的文本图像化。虽然文字不如图像那么快捷、直观和形象,但正是由于文字在这些方面的不足才造就了文学永久的魅力,像文学中著名的“陌生化”效果就是最好的体现。现在我们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图像正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当前的文化更多是由视觉展示和观看来组成,图像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并且在不断增强,随着图像向文化领域的渗入文学也逐渐呈现出一种图像化的态势。语言与图像的差别不仅仅表现在文化媒介的不同,最为主要的是,这种转变从一定意义上预示着语言文字审美形态向视觉图像审美的嬗变。这种文化的视觉图像转向不得不说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消费社会快速崛起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许可以说消费间接促使了图像艺术的产生,图像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使得其与文学的审美相悖,于是便开展了长久的图文之争。 在当前崇尚“无间隙”审美的文化语境下强调审美的“心理距离”,强调“审美无功利”,仿佛是在标榜与图像艺术的审美相悖的文化原则。但这又是个不得不提及的问题,因为图像与消费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如今的消费时代,对于图像的接受和审美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和实用色彩。由于图像文化的易接受性,审美的态度被引进现实生活,人们日常生活中充满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质,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对立渐趋消失、差异逐渐缩小,“心理距离”的作用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被排除了;艺术生产甚至被纳入到一定的经济环节之中,审美及艺术活动走出“非功利”领域,成为有功利的、有目的的,“心理距离”的哲学基础“审美非功利”也就被消解掉了;当下审美活动中表现意义、价值和凝思的因素在逐渐弱化,反而表现快感、娱乐因素在不断增强。这也表现出人们由崇尚理性转向寻求快感,不再谋求美感的提升,“心理距离”这一过程也就缺失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审美文化甚至拒绝“心理距离”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