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山是我国岭南著名的华侨之乡。在复杂多变的近代社会背景下,台山以侨汇为经济依托,在1854至1941近90年中,从城镇到乡村的建设热潮一直不减,形成了中西合璧的侨乡建筑文化。本文引入城镇与乡村建设发展的研究视角,通过研究台山近代建设中鲜明的地域性、时代性特征,以及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建筑制度的转变历程,揭示台山作为基层社会代表在近代取得的建设成就。首先,本文通过搜集文献史料,以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为基础,通过分析晚清台山受北美文化影响下侨乡的形成,以及侨汇对推动建设所作的贡献,发达交通网络(包括水路、铁路和公路)的形成,展现台山城乡建设发展的背景。接着,在对现存大量近代建筑进行实地调研,对历史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台山五个典型性城镇(包括台城、广海、荻海、新昌和公益)和代表性村落聚居点、墟市等的建设发展历程,展现台山在中西文化冲突下形成的建筑人文景观。最后,笔者提出以上成就是以“华侨意志”为主体,在“政府意志”对外来文化的认同下,通过建筑制度中的一系列转变而取得的。这些转变主要表现在建设管理的法制化、房地产的商品化以及建筑生产当事人关系的契约化等,它们是台山建设发展的制度保障,彰显着台山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对侨乡近代建筑史的研究,主要内容是民间力量——华侨群体对建筑活动的影响。笔者认为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自主型外来意识”对西方文化与先进制度直接而质朴的接纳;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尤其是宗族文化)的深厚积淀一直是建筑活动的精神依托。两者的互融,体现出侨乡的地域建筑文化个性。笔者认为,现阶段对研究如何消化和融合外来的先进思想和技术,如何保存原有的建筑文化特质,实现和谐发展,是当前侨乡建设发展的重要探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