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浊毒内蕴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检测慢性糜烂性胃炎浊毒内蕴证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和胃黏膜组织中HGF、c-Met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化浊解毒方的作用机制,为浊毒理论在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80例,研究结束时,有70例按要求完成实验,其中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口服化浊解毒方(黄芩、黄连、藿香、佩兰、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苦参、板蓝根、砂仁、茵陈),对照组口服阿拉坦五味丸,疗程均为6个月。2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胃镜象及病理情况变化。3通过ELISA法检测HGF,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GF表达水平的变化。4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HGF、c-Met,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组织中HGF、c-Met表达水平的变化。5将所有数据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症状积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镜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高于对照组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病理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77.14%高于对照组62.86%,有显著差异(P<0.05)5血清HGF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HGF水平均较前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HG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胃黏膜HGF表达水平比较:治疗组治疗后HGF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HGF表达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胃黏膜HGF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7胃黏膜c-Met表达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c-Met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胃黏膜c-Me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胃黏膜组织中HGF和c-Met的相关性:胃黏膜组织中HGF的表达与胃黏膜组织中c-Met的表达呈现正相关性(r=0.895,P<0.05);9血清和胃黏膜组织中HGF的相关性:血清中HGF水平与胃黏膜组织HGF的表达水平呈现正相关性(r=0.887,P<0.05);10不良反应观察:完成实验的70例患者服药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检查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未见异常。结论:1化浊解毒方能改善CEG浊毒内蕴证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象及病理。2血清和胃黏膜组织中HGF、胃黏膜组织c-Met的表达水平升高可能是导致CEG发病的重要因素。3化浊解毒方能够显著降低血清和胃黏膜组织HGF、胃黏膜组织c-Met的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该方通过调控HGF、c-Met的表达水平而起作用。4血清与胃黏膜中HGF的表达呈现正相关性,提示检测血清HGF水平对判断胃黏膜损伤程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