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中叶后,产业内贸易这种新型的贸易形式正在逐渐占据国际贸易的显著地位,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共存己成为当今贸易格局的重要特征。汽车产品产业的国际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一个典型范例,美国、欧洲与日本之间的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相当高。产业内贸易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国家和地区汽车产业的发展,并且成为带动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目前对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多集中在发达国家,对中美间的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也较多,本文是在理论和实证的基础上,针对中德汽车产品进行产业内贸易研究。近些年来,我国汽车业发展迅速,德国汽车技术实力相当雄厚,我国相对技术落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研究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对我国扩大对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及优化对德贸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中国汽车产品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总体发展水平。用GL指数对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测算,发现中德汽车产品总体上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中德汽车在主要载人机动车辆方面,产业内贸易非常少,而在机动车辆的零部件方面,贸易形式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又借鉴了Greenaway提出的产业内贸易类型划分标准,以单位产品的进出口比价为基础,计算了8703类、8704类、8706类及8708类中德汽车主要产品产业内贸易类型,分析出四类产品的出口质量低于进口质量,处于垂直产业内分工的低端,表现为下垂直产业内贸易。其次,在把握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了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在深入分析影响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时,文章将这些因素按其性质分成了国家特征因素和产业特征因素两大类,并阐述了其作用机理。随后设定了一个分析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利用2000-2011年数据对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各变量对双边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具体影响。再建立可拓物元模型,评价中德汽车产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状态,还需要从各方面更好的发展产业内贸易。最后,文章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个层面,针对如何提升中德汽车行业产业内贸易,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政府层面包括提升国内汽车产业规模经济,重视我国汽车产业的外商投资以及营造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环境;行业协会层包括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规范汽车行业秩序应对贸易壁垒及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培训;企业层面包括实施规模化经营,注重技术创新,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及加强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实施合理的相关政策能促进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不断加强也必将使双方合作走向更深远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