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农业的化学化。化肥的大量使用对粮食增产、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化肥使用过量以及施用技术落后,导致化肥的有效利用率普遍偏低,过量的养分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四川是我国农业大省,同时,四川省也是我国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是长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四川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对改善我国的水环境质量、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搭建"雨水喷淋系统+蔬菜土地种植+地表径流及地下渗水收集装置"实验平台,研究不同土壤类型及不同降雨强度下,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水中氮元素的流失特征,以期为四川省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决策参考。一是针对四川地区常见的水稻土、紫色土和黄壤3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分析不同土壤类型对氮元素流失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在降雨强度均为中雨的条件下,紫色土中氮元素流失率最高,达到3.67%,且流失速度快,因此可以推测在人为增加施肥的情况下,紫色土中氮元素极易流失;水稻土的氮元素保持能力最强,氮元素流失率为1.73%,流失速度慢;而黄壤的氮元素流失率虽然较低,为1.49%,但是由于黄壤本身全氮含量较高,因此氮元素流失量最大。二是针对四川多变的气象条件,分析小雨、中雨和大雨3种不同降雨强度对氮元素流失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在实验土壤均为水稻土条件下,小、中、大降雨强度下氮元素流失率分别为0.93%、1.79%和2.37%。氮元素的流失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而急剧增加。流失量受降雨强度影响最大的是氨氮,大雨强度下氨氮流失量为685.10mg,占所施用化肥含氨量的35.13%,而小雨强度下这一数值仅为8.19%。实验中发现在不同类型土壤农地中以及不同降雨强度下,通过地下渗水流失是氮元素流失的主要途径。地表径流中氨氮是氮元素流失的主要形式,而在地下渗水中,硝态氮是氮元素流失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