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通过对骨性Ⅲ类患者正颌手术前后的面部软组织改变进行3D扫描记录并测量,对面部骨组织进行头颅CT扫描并测量,分析正颌手术前后面部软硬组织变化的规律,以利于外科医师进行正颌术前手术方案的分析设计及术后面型预测,也利于医患间沟通。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骨性Ⅲ类患者正颌手术前后面部软硬组织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分析正颌手术前后面部软硬组织改变的大小,并进一步分析软硬组织变化的相关关系,从而指导临床正颌手术方案的制定并进行术后面型预测。 方法: 1. 实验一:通过采集30例骨性Ⅲ类患者术前术后头颅CT数据、面部软组织3D扫描数据和牙列扫描数据,在mimics19.0和ProplanCMF3.0软件中配准融合,建立基于空间直角坐标系下的颅-颌-面-牙3D融合模型。 2. 实验二:在ProplanCMF3.0软件中对术前术后的3D头颅模型确定18个解剖标志点,分别测量术前术后各解剖标志点的坐标值,并将各坐标值分别在X、Y、Z方向作差,将差值数据进行t检验,检验标准P<0.05,分析面部硬组织各解剖标志点的变化。 3. 实验三:在ProplanCMF3.0软件中对术前术后的3D面像模型确定20个解剖 标志点,分别测量术前术后各解剖标志点的坐标值,并将各坐标值分别在X、Y、Z方向作差,将差值数据进行t检验,检验标准P<0.05,分析面部软组织各解剖标志点的变化。 4.实验四:将实验二和实验三所得软硬组织标志点坐标变化数据配对,将软硬组织标志点变化数据进行Pearson检验,做出散点图,分析各标志点软硬组织变化的相关性,并分析各标志点软硬组织变化的比例关系。 结果: 1、实验一: 1)通过头颅CT扫描和面像3D扫描,获取术前和术后6个月头颅CT数据和3D面像数据。 2)得到了STL格式的3D头颅模型和面部皮肤软组织模型。 3)通过基于 Frankfurt 平面校准,得到正颌手术设计的标准头位及空间直角坐标系。 4)将T0期3D面像与CT重建的面部皮肤软组织数据配准融合,发现二者不均匀贴合,且在双侧面颊部较CT扫描重建获取的面部软组织轮廓更饱满。 2. 实验二:对手术前后3D头颅模型硬组织上18个解剖标志点坐标变化研究发现得出:上、下颌骨水平横向无显著性变化;矢状向变化显著,上颌平均前徙2-3mm,下颌平均后退5-6mm,下颌后退量为上颌前徙量的2倍稍多;垂直向下颌骨发生显著性上抬。 3. 实验三: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手术前后面部软组织改变研究表明:对术前术后3D面像同一坐标系配准融合后,色阶比对分析正颌手术前后面部软组织变化区域的定性研究表明: 1) 上颌 LeFortI 截骨前徙手术后,发生变化的软组织区域是鼻翼两旁及上唇区域,范围上至鼻骨下端水平,外至外眦垂线,下至双侧口角连线及上唇红唇区域,且此范围内软组织前移变化不均等,变化趋势为从上到下、从中间到两侧软组织前移量逐渐减小。 2)下颌BSSRO截骨后退手术后,下唇至颏下区,两侧至颏孔区,此范围内软组织均后退,且后退量颏唇沟区域最大,下唇红唇中部区域次之, 沿此两区域向周边扩散软组织后退量逐渐递减。 3)骨性Ⅲ类患者双颌手术后,下颌区域软组织变化量较上颌区域大,双侧下颌角区域即面后部宽度基本没有变化。 4)双颌手术后面部高度整体均变短。 鼻底上唇三角研究,上颌骨leFortI截骨前徙下颌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手术后退后,鼻小柱平均变短0.51mm,上唇高度变长0.71mm,鼻尖上唇距离变长1.39mm,说明鼻唇角变大,鼻尖至左右鼻翼基点变短0.74mm/0.95mm,说明鼻翼向两侧膨出,鼻翼基底宽度变宽1.38mm。 4.实验四:软硬组织变化相关性研究得出: 上颌硬组织与软组织变化无线性相关,而下颌软硬组织变化线性相关,且软硬组织变化的比例关系上颌较下颌明显低。同时作者试图利用软硬组织变化的比例关系,分析说明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正畸去代偿前,外科手术所需要的反颌距离,以此作为初步判断去代偿加大反颌时拔牙与否的考虑因素之一。 结论: 骨性Ⅲ类患者手术前后面部组织变化主要表现为上颌变得饱满,尤其鼻旁上唇区域,双侧颊部显著变宽;下颌后退主要为下颌体部颏部,双侧下颌角区域无明显变宽;鼻翼显著变宽,上唇显著变长。软硬组织之间相关性下颌高于上颌,下颌颏部软硬组织变化接近线性相关。利用软硬组织变化比例关系可指导手术设计,为预测术后面型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