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众文化的研究是热点也是难点。文章从大众文化的传播和大众角度分析入手,对大众文化的特殊文化品性、传播机制、接受效应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文化的审美调节因素,力图寻求描绘大众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最佳模式,提出大众文化的审美性、人文性建设,以此实现大众审美化生存的可能。 文章首先大众文化的定义进行了梳理。认为它是近代工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是大众消费社会中通过先进科技媒介手段制造并传递其文化产品的文化形态。并强调指出,大众文化的特性在于它兼有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其文化产品是商品。这是我们理解有关大众文化一切问题的关键。 大众文化借助大众传播活动展示自己的文化产品。大众传播的积极社会作用体现在形成公众性的信息环境、传播媒介的丰富性和新型媒介的民主性。但传播媒介技术和工具是中性的,大众服务性传媒与商业性传媒这两种传媒组织活动都要受到其经营目标、宣传目标、公共性与公益性三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大众传播在大众文化的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起到的作用还在于人们利用它所传播的内容和意图达到的社会目的。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公共性和公益性作用,满足公众共同利益需要,取决于掌握和运作它的人和社会组织,更取决于大众传媒所处的政治体制环境。 大众文化产品具有“生产性文本”的特性。观众读者不只是消费者,也同制作人一样是文本的生产者。电视节目作为商品,生产和发行于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这两种平行且共时的经济系统中。观众对同一电视节目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不同的理解,流动主体性因而形成。互联网电脑采取“异步传输模式”的信息的采集和传送过程,增强了文化产品的“交互性”“能动性”,使得大众有了较强的个体性,主动性和实践性,主体性得到确立,也为利用现有大众文化资源实现自我审美提升提供了可能。大众文化给当下中国人带来了感性的解放、心理的塑造、生存价值的转换和生命意义的再造。它具有开放的形式和意向性的功能,它所创造出的多向生存视界,抵抗着异化的文化对人的束缚,为人类的精神解放和人格的成长提供了自由的途径。 大众文化的局限使审美性调节成为必要。这包括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知识分子的批评及面对大众的审美教育。 文章的最后对文化发展的态势做出预测,并认为:只有充分发挥公共性、公益性的作用,不断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同时在有关因素的审美性调节下,大众文化才可以实现文化与商业的最佳结合,为自身谋求发展扩张,为大众带来审美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