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镇,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作为一个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的特色江南小镇,其绮丽清雅的视觉质感与“小桥流水”的诗意文化寄托了人们的乌镇之忆。乌镇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与功能的文学符号,是文人墨客笔下营造的“诗乡”、“画乡”,也是大量镜头影像下的建构空间。伴随着城镇化的加深、城市同质化的严重现象,即使是乌镇这样具有独特意味的别样精神文化小镇,也在浮华的现代碎片化发展下逐渐被大众淡忘。作为视觉传播的影像,在重拾大众的集体记忆与展现城镇形象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影像中植入乌镇记忆元素,是实现乌镇及江南文化形象建构必要途径和重要任务。在现代化社会中,怀旧已经不单单是个人记忆的情感流露,个人怀旧反应到集体意识中就是一种大众文化观及审美观的形成。旧物可以引发人们的怀旧留恋之情以及间接的审美情愫。怀旧影像的目的是唤起回忆,触发受众的怀旧情绪,并且在与现实的对比、重认知下,进而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和反思自我的过程。乌镇以其独有的意蕴和文化特点,作为影像中典型的“怀旧对象”,对其进行深入的影像应用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视觉符号是影像的精髓,视觉符号是一种传达思想与内涵的表现性符号。透过视觉符号可以快速感知过去、勾起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作为中国保存较完整的水乡古镇之一,乌镇记忆的视觉化符号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由其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习俗决定。乌镇影像视觉建构的解析不仅具有认知符号的实用性,还具有一定的审美特性,更能从空间感、历史感、人物角色等方面来“表达”事物、解释事物。在乌镇影像的视觉传播上,乌镇影像的传播需要契合的编码解码过程,减少影像中“造梦”场景与现实场景的出入,缩小影视“编码”与大众“解码”之间的差距。在乌镇记忆的传播上,需通过增加江南影像知名度、城镇居民“两级传播”、提高受众互动参与度等路径,实现“记忆再生产”。未来的乌镇影像传播,需要借鉴全球性影像经验,在当前的全球化语境下,发掘全球和乌镇地方经验之间耦合或江南影像存在的局限。现代性发展环境下,乌镇影像的创作在内容和传播路径都要加以改进,挽救受众片面化记忆的危机。未来的乌镇影像传播需要重视代际传播,形成与传统记忆的延续,并在受众与传播者的互动中,发挥强大有效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