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从而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流动人口。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流动人口的总数量达到2.44亿。同时,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在流动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的进程,也从“离土不离乡”逐渐过渡为“离土又离乡”。举家迁移和倾向于长期居住在城市的流动人口的比例不断升高。流动人口最终融进城市社会,是流动人口群体的期望和迫切需求,也是我国人口流动迁徙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长时期以来的城乡分治,导致外来人口始终游离在城市系统之外,他们难以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城市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甚至还在城市里遭遇了种种的排斥与隔离。其中,城中村作为城乡二元结构的过渡地带,成为了大量流动人口的聚集地,也成为了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生发的重灾区。因此,促进城中村中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另一方面,艺术家们也开始更多的关注艺术创作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当代艺术作品不再只是陈列于白盒子内的等待观摩的作品,而是以大众参与为核心,以行动、表演、计划、事件等为表达形式的动态艺术实践,而这种艺术实践的社会化趋势则意味着,关于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对话是具有可行性的。因此,在这一背景下,笔者根据“最大化差异”原则,选取了三个城中村内的艺术实践案例,通过对案例的解读和研究,从宏观上呈现城中村内艺术实践的整体面貌,解析三个样本模式体现出的差异性,并从社会融合的维度去分析三个样本所产生的效果的差异。最后,在得到结论的同时,也反思这些艺术实践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带来的消极影响。笔者希望借由此研究,去探寻艺术作为实践力量在面对具体社会问题时的可能性,去辨析自我在艺术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可能性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