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思想、理论和方法产生于西方。早在15世纪的西方国家就开始了对历史性建筑和重要文物的保护。到20世纪60年代,保护范围逐渐从建筑文物单体扩展为到城镇、乡村聚落和历史环境,历史文化村镇因此受到关注和保护。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内罗毕建议》,明确提出历史地区属于城市和乡村环境中形成的人类聚落,其范围包括历史遗址、历史城镇、老城区、传统村落以及古迹群。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起步较晚,涉及到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逐渐受到学术界重视,相关研究多以“古镇”、“古村落”、“传统村落”的概念出现。由于地域自然和文化的差异以及技术、经济原因,我国目前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存在许多不同于西方之处,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以定性分析和经验为主的偏于感性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依靠富有经验的规划师对保护对象进行定性的把握,通过把握保护对象的主要特点和现实问题,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从实践效果来看,此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能够解决当前面临的保护问题和矛盾,但主观经验的方法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分析推导的结论缺乏科学量化的过程;同时,静态的规划缺乏应对变化的弹性机制和规划的过程性,缺乏长期的、动态的,全过程的动态管控和调整能力。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应用以及国内互联网的推广和普及,给这些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契机。随着信息技术与规划保护工作相融合的不断深化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将会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工作搭建一个全新的平台,为规划思想和方法的发展开辟出一片崭新的视野。本文通过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的数据库系统的构建框架的探讨,以陕西韩城的党家村为例,希望探索一套运用计算机数据库的方法对传统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进行改造。为规划保护对象建立数据库,不仅是将对象信息数据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数据库框架的建立,实现一种面向保护规划编制和保护管理的信息管理和应用模式。本文希望通过分析传统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的优点和不足,探索出适用于保护规划决策和制定的数据库系统,形成一套集数据的收集、录入、组织、储存、管理和应用于一身的保护规划数据库系统框架,为提升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的科学性探索一条可行的道路。最后,笔者以党家村的实地调研为基础,探讨了党家村保护规划数据库的构建模式,并通过实例说明党家村保护规划数据库的应用方法,探讨数据库在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中的优势。本文希望通过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信息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将地理信息系统,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整合起来为保护规划所用,克服传统保护规划方法和后期保护管理在实时性,过程性,科学性和公众参与方面的不足。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结合,促进促进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