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的唯物史观研究及其体系化表述,在唯物史观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上,着眼于“资本主义”的政治界定和阶级矛盾的分析,相对忽视经济学意义上、决定阶级分化进程的工业化历史进程的分析;在理论来源上,偏重于黑格尔历史过程辩证法和辩证逻辑程式对唯物史观的影响,却相对忽视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法市民社会等的批判追问及其二者的根本区别。于是,理论上,比较注重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的相同点,而相对忽视了他们的根本差异,甚至出现了黑格尔化倾向;实践上,导致对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当下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解释尴尬。本文旨在说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产生的工业化背景,并在马克思历史观与黑格尔的历史观的对立语境中,理论重现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观的批判与追问。马克思最初追随黑格尔历史观的主要内容,信奉黑格尔“国家是绝对观念的体现”,是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后来他把研究方向从国家转向了市民社会。看到随着社会财富逐渐积累到少数人手中,社会开始出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的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1843年法国革命爆发以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进程,在马克思的历史观脱离黑格尔历史理论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使马克思看到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和进步意义,对当时政治、社会、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提出人权与公民权的对立,提出从政治概念出发的“人”与利己主义出发的现实的“人”的对立,为他对黑格尔历史观的追问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观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即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观的本源性追问以及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和法的理论追问、本文在这两大方面的追问中,对比马克思和黑格尔的理论差异,使马克思的实践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进步性逐步显现出来。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观的理论追问,不仅导致了唯物史观创生,而且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及其转型中的制度安排,对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因此,我们在当前社会历史背景下,理论再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创立中对黑格尔历史观的批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