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潮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海洋灾害之一,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对于赤潮的防治,基本上是以预防为主,而赤潮的治理方法目前还只是在探索阶段。除了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之外,溶赤潮藻微生物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本文针对从武汉周边土壤中分离得到两株具有强溶藻能力的放线菌,编号为B-10和G-11。研究了B-10和G-11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锥状斯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金藻(Golden algae)的溶藻效果及溶藻方式,通过形态学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反应、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结果表明:2株放线菌对赤潮异湾藻和锥状斯克里普藻都有较好的溶藻效果,对微小原甲藻和金藻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且在传代5次后能够保持稳定的溶藻效果,按1%的体积比接种5d后B-10和G-11对异湾藻的去除率分别为90%和99.44%。通过溶藻方式研究,发现2株菌都是通过释放胞外代谢物溶藻,且胞外代谢产物对温度敏感,当温度达到100℃时会使2种溶藻物质失活。经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可初步判断,B-10菌株属于链霉菌属的细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类群,菌株G-11属于链霉菌属的变异链霉菌(Streptomyces variabilis)类群。为了探索G-11溶藻活性物质的结构与性质,采用了透析、乙醇沉淀、有机溶剂萃取等测试方法对其基本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放线菌B-11溶藻活性物质可能是分子量大于3.5KD的一种或多种亲酯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