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奇森对审美主体的重视和研究与近代英国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崛起是有着密切联系。近代英国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崛起其实就是主体意识觉醒的体现,哲学家开始思考思维和客观实在共在的问题,不再像传统哲学那样仅仅只重视客观实体的存在,忽视主体对客观实体的认知。在这种哲学背景下,哈奇森将自己的美学建立在经验主义认识论基础上,开始思考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哈奇森注意到了具有机械主义色彩的认识论给美学带来的难题,也注意到人们对宗教的质疑使得人内在精神原则的根基摇摇欲坠,发现时代迫切需要为世界和谐运转找一个普遍准则。哈奇森的美学就是为了解决这些现实问题而生的,他对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关怀,虽然他的美学并未实现主客的超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美学,但是他提出的审美无利害和肯定创造相对美更美的观点已经颇具超越认识论的美学特征。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哈奇森在美学研究中大量地使用了科学归纳法以及自然神论中的因果推论法,同时,他还吸收了经验主义感觉认识论和理性主义先天思想来思考审美主体问题。对作为内在审美能力而存在的内在感官(“美的感官”)进行研究,构成了哈奇森审美主体问题研究中的重点内容。审美主体之所以能实现审美判断,在哈奇森看来就是因为在主体内存有一种内在感官。哈奇森立足于经验主义认识论,将感觉作为认知的基础,借用洛克的语言来切入美学研究,他和洛克一样认为美是一种观念,主体可以通过审美感官认识到美。同时,他又在沙夫茨伯里内在的眼睛的基础上,对内在感官的特性进入了深层研究,认为内在感官具有纯粹性、非功利性和直接性等特点。哈奇森非常重视审美主体身上的内在感官所具备的审美能力及其在审美判断中的作用,但是,在以内在感官为核心研究审美主体问题的时候,哈奇森却放弃了从主体或内在感官入手探究美的根源的做法,选择了从审美对象入手寻求美的根源的做法,这种做法使得他对审美主体的研究产生了诸多问题并饱受后来者的批判。为了解决主客沟通的桥梁问题,他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架起沟通桥梁时引入了神,在他看来这种神不再是传统的启示神而是建立在自然理性下的神,世界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不再干扰世间运转,处处都显示他的智慧安排,是人们内心准则的根基,也是内在感官的终极保障。本论文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他采用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来研究美学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深受自然主义思想的影响。受时代文化的局限,虽然哈奇森美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点,但是作为处在一个时代和文化转角处的思考者,他的思想是先进的,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现代的我们提供了思考美学问题的角度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