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调神疏肝健脾法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2.观察组予调神疏肝健脾法针刺治疗,选穴包括:太冲(双)、合谷(双)、额旁2线(双)、额中线、百会、中脘、天枢(双)、足三里(双)、上巨虚(双)、三阴交(双),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选穴包括:中脘、太冲(双)、天枢(双)、足三里(双)、上巨虚(双)、三阴交(双)。两组每周治疗5次(周一至周五,每天一次),每次约30min,连续治疗4周,两组均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3.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腹痛腹泻应答率,IBS-SSS量表,中医证候积分等的主要疗效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调神疏肝健脾法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共59例完成了临床观察并纳入统计,观察组脱落0例,对照组脱落1例,总脱落率为1.67%。2.腹痛腹泻应答率:治疗结束时,观察组有83.33%的患者获得腹泻应答、86.67%的患者满足腹痛强度应答,均高于对照组(P<0.05)。3.总体疗效:应用IBS-SSS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总体症状改善程度,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IBS-SSS单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1);观察组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2.4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改善患者腹痛程度、腹痛天数、腹胀程度、排便满意度、生活困扰程度上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优于对照组75.86%(P<0.05),两组治疗后腹痛、腹泻、急躁易怒、两胁胀满、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腹胀、肠鸣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且观察组在腹痛、腹泻、急躁易怒主要中医证候、两胁胀满证候方面改善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纳呆食少、倦怠乏力、腹胀、肠鸣、嗳气方面,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调神疏肝健脾法与常规针刺处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均有治疗效果,但运用调神疏肝健脾法在改善总体疗效及改善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候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