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也进行着不断地调整与转换。二者是相互影响的,产业转型需要人力资本供给要素的支持,产业升级和转型也必然伴随劳动力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与钱纳里和库兹涅茨等人的多国统计分析结果一致,中国的产业结构也经历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转换。但与他们的分析结论不同的是,中国的就业结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业转型。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已有的研究是从制度和政策等宏观层面来解释中国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转型的现象,从人力资本视角切入分析就业结构与产业转型的文章尚不多见。而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微观个体出发,研究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转型中的人力资本因素也是一个新的有价值的研究方向。论文第二章,文献综述。对研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学者们当前主要使用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标、计量回归模型、灰色关联分析以及其他研究方法,均得出中国就业结构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结论。而且文献中大多从中国的制度性特征、产业运行格局和劳动合同的期限三个方面,来剖析中国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转型这一现象,并没有涉及人力资本层面的分析。论文第三章,人力资本与就业结构和产业转型的理论分析。就业结构体现为具有不同人力资本水平的劳动者在各产业部门的配置,人力资本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产业转型具有重要影响,本章的研究意在指出从人力资本视角研究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转型这一问题具有重要价值。首先,系统梳理了西方经济学中关于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其次,通过对引入人力资本投资结构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推导,证明经济增长会受到人力资本投资总量和结构的影响。均衡时,总产出中用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比例越高,单位有效劳动的产出水平越大。最大化的人力资本增量水平和产出水平,均要求人力资本资源配置投入的比例等于人力资本资源配置的投入产出弹性。最后,分析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要求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以适应市场需求,而生产结构的变动有赖于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成功转移和再分配。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是产业升级的关键,人力资本不仅有利于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也会促进新兴产业的产生与发展,进而实现经济的长远发展。论文第四章,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转型的人力资本配置能力分析。本章从人力资本视角解释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转型现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企业职工的资源配置能力,即职工对产业转型和就业政策的认知情况,同时对职工的资源配置能力进行分学历群体的比较。结果表明企业职工资源配置能力普遍不足,造成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转型的原因,样本中企业职工的资源配置能力因学历水平的不同而表现出很大差异。论文第五章,人力资本配置失衡的成因分析。学校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本资源配置能力的普遍不足意味着中国的教育投资政策有待改善。本章从教育投资的总量和结构层面分析人力资本资源配置能力不足的原因,结论是:中国教育投资的总量不足,以及地方与中央属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生均教育投资的严重失衡,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导致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受到影响。论文第六章,结论与政策建议。人力资本是影响就业结构和产业转型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资源配置能力不足导致中国就业结构严重滞后于产业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教育投资中的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导致了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受到影响。因此,应加大教育投资的规模,同时,保证各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地方与中央属学校生均教育资源的平衡,有助于增强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是缓解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转型的有效途径,有助于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本文贡献之处有二:首先,研究视角新颖。现有文献从宏观层面分析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转型的成因,而本文从人力资本层面解释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转型的成因,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其次,构建“结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MRW的外生经济增长模型构建了一个包含人力资本投资结构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尽管教育投资的总量和结构问题问题对人力资本的积累具有重要影响,但仅仅从这两方面来分析样本中在职企业职工人力资本资源配置能力不足,仍不够全面。影响人力资本形成的其他因素还包括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以及管理体制等其他层面的因素,但由于这些因素不可量化及资料搜集困难等原因,论文并未涉及。